地理:2.2《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2.2《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7-22 14: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
【教学重难点】 高考资源网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基本知识】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多发区主要分布于 地区,特别是 高原、 高原以及 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二、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1)四个地震多发区: 、 、 和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 板块与 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 板块和 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一个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1)灾情总体特征—— 重 轻
思考: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
①与 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 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
③与 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④与建筑物的 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 ,经济损失却有 趋势。
思考: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 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 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的震源 、烈度 。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___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 、地质构造 、上层岩性相对 、受 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 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表现出 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 。
4、地域上的总特点: 性和 性。
思考:我国泥石流和滑坡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 、 和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 较多,又是 季风与 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 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 强烈,多 ,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 ;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 、久雨天气,极易发生 ;
④人为因素,如 、 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参考答案
www.
答案: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西南地区 青藏 云贵 四川
二、地震灾害
1、西多东少 青藏 新疆 华北 台湾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南北地震带
2、东重西轻 东 西 震中距 震发的时间 人口密度 抗震系数 减少 加重 资产密度 防震意识
3、浅 较高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1、山地 陡峻 复杂 松软 重力
2、降水的时间 常发性
3、山区
4、广泛 相对集中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构造运动 地震 滑坡 暴雨 泥石流 开垦 开矿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