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要点·疑点·考点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在 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 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 ,形成 发展的城市形态;
②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 ,往往形成 发展的城市形态;
3、类型划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举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 (有或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A、商业区
I、商业区的形成
II、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 、 或 ,主要为 状或 状分布。
III、中心商务区(CBD)
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
功能: 的中心和 中心
B、住宅区
城市的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①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 ,房屋面积 ,环境 ;
②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 ,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 和 ,环境 。
C、工业区
I、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
II、布局:靠近 、 、 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原因: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 需求
、 和 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
三、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模式 形成 形状
同心圆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同心圆
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 呈 形或 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扇形或楔形
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 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 —— 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 。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要求 占地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 占地 ,要求方便 ,又要方便 工业生产占地 ,地租占成本的比例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 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 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
(2)其他因素
I收入 —— 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II知名度 ——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五、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处理好 区和 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 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 风向和河流的 游地带的远郊区
3、 带
【例1】读“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点按其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在该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原因是
A.在市中心,住宅的付租水平最高
B.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最繁华的地段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公路,交通不便,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等级
1、主要依据:城市的 规模。
2、分类(从小到大):一般划分出 、 、 、 等。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1、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① ②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 大城市(如省会城市) 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
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服务设施
4、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密切相关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发达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③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三、城市等级体系
1、概念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 的。
二、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
1、前提条件:
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
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
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
a.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应点的距离不会太近,它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
b.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会因此而缩小。这时,该货物的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并彼此相切。
c.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
3、理论基础:德国南部城市
4、意义: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例2】有关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的数目最多 B.大城市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近
C.小城市的数目最多 D.小城市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远
【例3】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回答下列问题。
(1) 荷兰人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设计者把居民点分为__________等级,其中A级居民点__________个,B级居民点__________个,C级居民点__________个;并充分考虑了各级居民点的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来布置相应的功能。
(2)在选择位置时,设计者尽量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最大限度地方便圩田上的全体居民。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 集聚和 范围不断扩大、 变为 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一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饮用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目标: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例4】下表是“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下图是“1951年至1961年伦敦人口变动图”,请根据资料完成有关要求:
表2-1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
年份 中心城市人口比重 郊区人口比重 年份 中心城市人口比重 郊区人口比重
1900 62.05 37.95 1950 56.77 43.23
1910 64.77 35.23 1960 50.17 49.83
1920 66.00 34.00 1970 45.81 54.19
1930 64.06 35.54 1980 40.69 59.31
1940 62.61 37.39
(1)请说明美国和伦敦居住在城市中心人口和郊区人口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出现带来的好处。
(2)在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反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般来说,外部形态比较规整的城市往往分布在 ( )
A.平原地区 B.山地丘陵地区 C.暖湿的气候区 D.内陆地区
2.以下城市地域形态类型与合肥相同的是 ( )
A.重庆 B.洛阳 C.成都 D.兰州
3.有关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 ( )
A.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B.同类经济活动会造成同类功能的企业相互分离
C.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工业区
D.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
4.下列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B.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5.下列国家或地区城市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的是 ( )
A.中国 B.德国 C.俄罗斯 D.日本
6.城市大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城市人口规模 B.城市用地规模 C.城市的经济规模 D.城市环境水平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右图回答7~8题
7.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8.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9.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10.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公共设施不齐全 B.城市人口和工厂过多
C.城市人口素质不高 D.大量使用冰箱排出废气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最终取决于( )
A.各种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C.各种活动的科学技术水平 D.各种活动的从业人员多少
12.在市中心的附近出现住宅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在市中心附近,住宅付租水平最高
B.在市中心附近,通达度好、繁华,适合建高级住宅区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公路,通达度低,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附近,人口密集,住宅的需求量大
13.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 )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1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A.起步早,发展慢 B.出现逆城市化
C.城市发展较合理 D.城市化水平低
15.城市化发展最早和首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是( )
A. 德国 B. 日本 C. 英国 D. 美国
16.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的是( )
A.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B.加强城市管理。
C.进行全面规划。 D.控制经济发展。
17.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公共设施不齐全 B.城市人口和工厂过多
C.城市人口素质不高 D.大量使用冰箱排出废气
18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的,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的,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19.关于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 ( )
A.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
B.同类经济活动会造成同类功能的企业相互分离
C.城市不论大小,城市中都有文化区、行政区
D.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20.下列不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是( )
A.农村劳动力过剩。 B.人口增长过快。
C.城乡联系更加紧密。 C.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二、双项选择题
1.关于中心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地是向居住在其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B.每个中心地都有一个服务范围
C.中心地的职能种类多少与等级无关
D.高级中心地不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的职能
2.关于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城市用地中占一小部分
B.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C.都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D.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有广阔的市场
3.关于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重工业有很强的集聚性
B.工业区向市区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C.城市内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工业用地
D.在规划工业区建设时,一般30万人以下的城市,工业区以2—3个为宜
4.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前,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混杂
B.工业革命后工厂逐渐集中分布,居住单元也相互聚拢形成了住宅区
C.随着工业化的实现,高级住宅区形成,且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D.特大城市兴建了卫星城,使工作地点和居贪婪地点均向卫星城移动
5.关于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的发展、更新和改造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特色
B.在市场经济中城市的功能分区完全取决于地租的高低
C.社会因素对功难分区形成的影响,在住宅区上表现最明显
D.现阶段,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没有影响
三.综合题(共50分)
1.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
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回答问题:
(1)图中A为 区,对应付租能
力 线,原因是 。
(2)B为 区,对应付租能力
线,原因是 。
(3)C为 区,对应付租能力 线,原因是 。
(4)上图说明 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在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 。
(5)图中功能分区有一明显错误,请改正。
2.(每空1.5分,共10.5分)读图2-16,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个城市中,提供职能最少的是 ,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理由是 。
(2)若B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城市形态可能为 式,若B城市位于我国南方水乡,其形态可能为 式。
(3)在我国的A、B、C三种城市中,数目最多的是 ,彼此之间距离最大的是 。
3.(每空1.5分,共13.5分)图2-17是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该图表示地租立体分布状况(单位:元/平方米),读图回答:
(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用字母表示,下同)_____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____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
(4)图中G代表_________用地,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答案:(1)中心地理论 三 1 4 17 人口 人口的需求
(2)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C
商业
工业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与市中心的距离
的距离
地租水平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图2-16
图2-17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