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第四章学案2(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地理复习第四章学案2(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7-22 15: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课 山岳的形成
要点·疑点·考点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 、 和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 作用有关。
2、褶皱山与断块山
(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比较:
山体类型 基本形态 常见形态 地貌表现 代表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连绵的山体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块山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独立山体,有陡崖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华山庐山泰山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2)褶皱山: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①褶皱的形成: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褶皱的基本形式:
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③褶皱山:
一般(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特定条件下(外力作用):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什么?)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④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3)断块山:
①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②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具体实例: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具体实例:
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4)实践意义——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①找油气资源:
②找地下水:
③修建水库:
④修建地下隧道: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⑴内容:全球的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 、 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的地带, 、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 。
⑵板块分布: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
有海沟、造山带。各板块与各大洲和大洋的关系。
⑶应用: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形成 或 。如 、 。
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如 。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 、 和 。
4、火山:
(1)火山喷发: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 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
(2)火山构造图:(右图)
A 、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B 、
C 。 没有破坏的:呈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破坏后的:呈半封闭状态
3、火山喷发的影响:
危害:高温熔岩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毁 和 ,危及 生存
有利方面:能带来丰富的 、 、 等资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的地形特点是: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 、 、 ;
3、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 ,而且难度 ;所以在山岳地区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 、难度 的 ,其次才是 ;
4、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 地带。因此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 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 。
5、在山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采用“ ”字形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6、修筑公路的原则:
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能力·思维·方法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岭、海沟将地壳分割成若干板块
B、板块漂浮在地核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C、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形成原因是 。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 处。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良好的储油构造是 。
延伸·拓展
【例3】根据某地区地质图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地形是 ,判断理由是 。
(2)A、B、C三地中,在 地有可能找到岩溶风景区,理由是 。
(3)在A、B、C三地中,在 地可能找到有色金属矿。
(4)A、B、C三地中,在 地与 地之间可能有变质岩存在。
反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山岭是 ( )
A.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B.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C.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2.若图中的隔水层由页岩组成。按成因分类,下列岩石中与页岩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石灰岩 D.玄武岩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3—6题。
3.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4.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5.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 )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
C.沼泽、软土 D.流沙和水土流失
6.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一片孤城万仞山
读某种地形示意图,完成7—9题。
7.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向斜成谷 D.背斜成谷
8.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9.下列自然地理事物形成中,与图示地形成因有密切关联的是 ( )
A.挪威西海岸幽深的港湾 B.科罗拉多大峡谷
C.东非大裂谷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读下图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0—12题。
1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  )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
12.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从地貌上看,①处属于
A.三角洲 B.冲积扇 C.冲积平原 D.冰川沉积物
14.从地质构造上看,②处属于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褶皱
15.我国中西部地区受②构造影响而形成的著名的山峰是
A.华山 B.泰山 C.天山 D.祁连山
16.黄河从孟津以下流出山口,在何处形成地貌①
A.石家庄、邯郸    B.西安、宝鸡
C.济南、徐州 D.郑州、开封
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据此判断17~20题。
17.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18.图中的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19.若图中①处与②处的相对高度为10米。图中所示的沙丘为流动沙丘,为了治理沙漠化应该在哪里种草植树最合适
A.①  B.②   C.③   D.④
20、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21、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斜,B为 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 (流水、风力)的 (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 和 ,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 处;
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 处。
(4)A.B两处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 处;
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 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的河流泥沙量 ,水旱灾害加剧,甚至可能造成 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原因是
A.黄土土质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22、读下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四幅地质构造图中, 、 是褶皱, 、 是断层。有向斜为山现象的是 ,背斜为山的是 。地堑是 ,地垒是 。
A
B
C
E
隔水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