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古诗五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杜牧
诗题解读
《赤壁》诗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至四年间出任黄州刺史时游赤壁矶作,赤壁,其地有很多处,杜牧诗中的赤壁,并非赤壁大战的赤壁,而是在湖北黄冈市,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矶或赤鼻矶。杜牧所写的《赤壁》诗及宋人苏轼作前后《赤壁赋》,皆借黄州赤壁矶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
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以地名为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寄希望统治者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写实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感慨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资料: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思想感情: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3.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思想感情
赤 壁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