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孟子》三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i(子思)的门人。 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孟子的主要思想:
2.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的主要思想: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世界观—由于孟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梁惠王》
(上、下)
《公孙丑》
(上、下)
《滕文公》
(上、下)
《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
《尽心》
(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课文解析译文:
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孟子·离娄上》课文解析课文解析《孟子·离娄上》 “自暴自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残害及放弃自己”。我们以此描写一个人不知上进,自甘堕落,并且在邪路上愈陷愈深。孟子最初使用这一词语时,意思更为深刻。孟子说:“残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商议事情;放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做事。说话诋毁礼制与义行,就叫做残害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由义而行,就叫做放弃自己。”由此可知,“自暴”是指诋毁礼制与义行;“自弃”是指认为自己做不到仁德与义行。这两点所针对的并非念书考试的成绩,或处理事务的能力,而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课文解析 《孟子·离娄上》 以品德修养来说,每一个人站在同样的立足点上,具备同样的条件。孟子说:“仁德,是人类安稳的住宅;义行,是人类正当的道路。空着安稳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正当的道路不去走,真是可悲啊!”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后继者,其“仁政”主张的核心依然是“仁”。在第一章中,作者先是批判了“自暴自弃”的错误行为与态度,以之作比,把这两者与仁、义相联系,进而揭示出现实中那些旷仁舍义者就是“自暴自弃”的可悲者,其错误选择令人哀伤。本节文字虽短,却很有说服力,体现了孟子善于辩论的特点。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译文: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时使天下也能这样。” 课文解析《孟子·尽心上》。 课文解析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课文解析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课文解析课文解析《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艺术特点 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的论辩文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艺术特点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艺术特点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孟子的论辩富于想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离娄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梁惠王上》
艺术特点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艺术特点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例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三章》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0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 )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 )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 )门,戒( )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 )者,妾妇之道也。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 )大丈夫。”
一、翻译下列句子
1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3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三、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等人以顺从君王做为标准,没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在孟子心中大丈夫要讲求 得志时,为百姓做事,不得志时,独善其身,不因外界因素影响自己的的原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 )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
人恒( )过( ),然后( )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 )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一、翻译下列句子
1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文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