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
语文组 李有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它是部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这篇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说学法
初二学生已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主题美。
这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在“读”法上产生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的基础上细读文本,深入探究文本内涵,与文本对话。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
由阎维文的歌曲《小白杨》作为引子渲染气氛,由文人墨客喜爱的事物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填空。
2.生字词注音。
(三)初识白杨形象
1.解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2.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3. 文中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
设计意图:
(四)品悟白杨内涵
1.速读第2、3自然段,思考:
(1)作者笔下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如何?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黄土高原写起?
设计意图:作者笔下的高原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毯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还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样的描写,就为读者展现了一副色彩鲜明、辽阔平坦的西北高原图景。让人自然地产生一种感受:“雄壮”,或者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后作者把笔锋一转引入了另一种感受:看久了,就会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作者对高原风光的描写可谓一波三折。这样,就为白杨树的华丽出场蓄足了势。
2.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
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外形? 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句总写白杨树外形特征:力争上游、笔直;2-5句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白杨的外形特征,为领悟精神打下基础。
(五)礼赞白杨精神
1. 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借白杨树赞美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的?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分析: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巨烦同中有异,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3.小结: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4.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联系时代背景,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六)妙笔生花,寻找“白杨”
请运用象征手法,借助具体事物赞美某种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历来讲究一课一得。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的基础上细读文本,深入探究文本内涵,与文本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