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的快与慢》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溶解的快与慢》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溶解的概念后,继续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后继学习的开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①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碎可以加快溶解。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4个烧杯、2根搅拌棒、冷水、热水、2份食盐、2份冰糖、6份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一张。
教师准备:课件。
二、说教学方。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创设一定问题情境,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这节课我主要运用的是目标导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
教学前,我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了学习目标,教学中,我是通过导学指要的引领,使学生学运用对比实验法进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在探究中,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先扶后放,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猜想—验证—证实”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自己探究出加快溶解的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顺利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最后在目标检测中强化指导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2、学法指导:
教学中通过师生共探、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参与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掌握“问题—猜想—验证—证实”这一科学探究方法,并把所学方法应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后,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和《第五小学探究建构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我对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四、预设教学流程:
(一)设计创意:
为了使实验更完整,更容易成功,现象更加明显,用时更短,效率更高。我把教材编排的实验进行简单的改进。本课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 搅拌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二是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三是研究方糖溶解的方法,旨意延伸出粉碎也能加快溶解。首先,改变探究顺序。先探究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再搅拌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其次,改变了实验材料的质量。在探究:“搅拌对溶解的影响”时,我将50ml 水变成100ml,30克食盐变成了1克左右;既节省了时间,确保实验的成功率和完整性,有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再次我补充一个“可溶物颗粒大小对溶解的影响”对比实验。我认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材,《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改变颗粒大小能加快溶解的实验,我个人认为改变颗粒大小加快溶解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这里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补充了这一内容。
(二)具体教学流程:
?1.激趣引思,导入新课。?
利用“泡糖水”这一生活事例,创设“怎样才能让糖块快速地溶解呢?“这一问题情境,作出猜想,导入课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避免盲目、无效的探究。
3.科学思考,引导探究。
实验一: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的快慢?。
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对比实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还不太熟悉,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对他们来说就更困难了,所以,我先引领大家共同制定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的快慢对比实验计划,给同学打个样;他们实验的动手能力较弱,还没完全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因此,探究热水是否能加快溶解的实验由我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使实验变得直观、形象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记忆。
四、自主探究,意义构建。
实验二: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俗话说:“抱着小娃走路,小娃永远也不会走路”;因此我放手、让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对比实验方案?,通过交流汇报完善试验计划,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完成实验方案,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帮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探究习惯和方式。
实验三:探究物体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这一环节我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所以这个对比实验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进行猜测、制定方案、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表格、直到归纳结论,中间一系列的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监督安全、而不插手实验,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五、课堂总结,问题生成。
本课的归纳构建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和技能方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养成会探究、会思考、会发现、会归纳的好习惯。
六、目标检测。基础练习,牛刀小试:(选一选)发展练习,趁热打铁:(辨一辨),拓展延伸,现炒现卖:(吃糖比赛),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知识难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更复杂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应用和拓展,还能激发情感。
七、拓展延伸。
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生活。
八、生活实践。
把科学概念外化为生活经验,让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激发爱科学、爱生活的情感。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斧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2.5溶解的快与慢
? 快 慢
? ?温度 ---- 热水 冷水 ?
影响因素 搅拌 ---- 搅拌 不搅拌 ?
颗粒大小----?? 弄碎 不弄碎
对比实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