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猜想,善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品质。
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水蒸发快与慢的因素的方法和过程。
难点:研究理解水蒸发时的吸热现象。
教具准备
广口瓶、玻璃片(铁皮盖)、温水、热水、小毛巾
教学过程
一、借助游戏,联系生活,感知“蒸发”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用水写字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用水写出一个“水”字,并让同学们在桌上用水写一个字。(插播视频《水的故事》,余留字迹变化时间),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投入。
2、让学生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水迹慢慢变浅,字迹干掉了,自己用水写的字都不见了……
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水到哪里去了”,借此悬念,出示问题: 大家猜猜水到哪里去了?可能变成什么物质……
生可能答:飞走了、跑掉了、藏到黑板里了、变成水蒸气了……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
3、最后交流得出结论:水的消失是因为水蒸发了,至此揭示概念——蒸发。板书:水----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师:强调“在常温下”。
(二)、回归生活,感受蒸发
1、出示课件“晾衣服”、“洒水”图片,解释蒸发就是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的现象。并说明晾衣服、往地上洒水就是利用了水蒸发原理。
2、让学生说说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事例?学生答出一些生活中的有关蒸发实例。
二、实验体会,感觉体验,理解“吸热”
(一)亲身试验,切身体会。
1、任务提示:在蒸发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需要我们去研究体验,那是什么现象呢?
2、亲身体会: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水变干以后,还有这样的感觉吗?
(二)讨论交流,理解现象。
1、讨论分析: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可能会说感觉有点儿凉,凉飕飕的。
2、反馈交流:小组发言,学生可能说出开始温乎的,慢慢变凉,后来没感觉了。
(三)、联系生活,探究结论
1、探究原因:小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2、生活印证:打出“洗澡”图片,联想生活中的体会。
3、得出结论:从而得出是因为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原因,带走了一部分热量。板书:吸热。并用“教室洒水”图片,强调生活中的运用。
三、大胆猜想,对比实验,研究“因素”(影响蒸发快慢)
(一)、示范猜想 ,探究交流。
1、示范引路,暗示可能。师用一块小毛巾,简单洗洗,或团在一起,或摊开,或放到室外有风处,或搭在暖气片上。暗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小组讨论,生活猜想。根据示范暗示,联系生活实际,小组讨论,大胆猜想。
3、课堂交流,探究“因素”。找多个同学说出可能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分组实验,结论验证。
1、设计实验,分组对比。根据课前设计,分6组操作,两两相同,分别对比实验:(1、4)组研究是否与温度有关;(2、5)组研究是否与表面积有关;(3、6)组研究是否与有没有风有关。
2、提出要求,强调安全。提出实验要求,操作、记录、发言事先分工,重点强调实验安全。
3、组间巡视,把握情况。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检查实验情况,提示观察,把握操作情况,以交流反馈。
4、小组发言,交流结论。各组发言人按照日常养成的报告内容,说出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实验结论。板书:温度、表面积、有无风。
四、课堂延伸,随说随写
1、教师概括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蒸发的概念、蒸发过程吸热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结合本校“乐读乐写”活动中的学科整合,完成“课堂随说”内容: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谈谈感受,启发学生关于水蒸发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等。布置“课后随写”内容(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回顾总结,又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五、课堂拓展,德育渗透。
结合学校开展的“三节”活动,播放视频(节约用水公益广告)。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教学设计说明:
本着“双有效,一高效”的原则,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实际进行大胆尝试改革。教学设计是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共研共究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环节:
1.借助游戏,联系生活,感知“蒸发”
2.实验体会,感觉体验,理解“吸热”
3.大胆猜想,对比实验,研究“因素”
4.课堂延伸,随说随写
5.课堂拓展,德育渗透。
一、借助游戏,联系生活,感知“蒸发”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观察,感受探究的乐趣,一上课,我就告诉同学们我们一起做游戏,同时用湿布快速的写出一个“水”字,结合播放《水的故事》视频,让同学们观察“水”有什么变化,一会儿“水”不见了,这使学生们获得了充分的视觉体验,体现了科学的真实性。随着“水”的慢慢消失,课堂的气氛活跃。这时揭示课题“水到哪里去了”。那么大家猜猜水到哪里去了?引导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解决问题,如我们洗衣服、晾花生,水跑哪离去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水得消失是因为水蒸发了,至此导入这节课的主题——蒸发。(板书:蒸发)
二、实验体会,感觉体验,理解“吸热”
接下来就是体会蒸发的感觉,在这个环节我实施开放教学,运用“引导—探究”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体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使每位同学都参与活动其中,方法: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们的积极性会再次被调动起来,你抹抹我擦擦,课堂上的气氛会相当的活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充分的交流这种感觉,分享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新知识,当学生们说出抹温水后感觉会比较凉时,我会及时追问学生怎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在经过小组的讨论,学生们会得出是因为水蒸发时要吸热的原因。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蒸发吸热这一科学现象,我打出“洗澡”图片,联想生活中的体会。让学生得出结论:是因为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原因,带走了一部分热量。并用“教室洒水”图片,联系生活中的运用。
三、大胆猜想,对比实验,研究“因素”。
科学课堂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环节我采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示范引路,我先用一块小毛巾,简单洗洗,或团在一起,或摊开,或放到室外有风处,或搭在暖气片上。暗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猜想。
怎么证明猜想呢?采用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选择探究目标,共同协作,共同研究,设计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法并请同学到讲台上演示他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共同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在课堂上引导同学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步骤:提出问题,学有目标----联系实际,大胆猜想-------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回归生活,总结应用。
四、课堂延伸,随说随写
科学来源于生活,我采用让学生谈收获,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蒸发的概念、蒸发过程吸热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大胆进行“学科整合”,开展“课堂随说”“课后随写”训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将科学探究带到生活中、课堂外。
五、课堂拓展,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结合学校开展的“三节”活动,播放视频(节约用水公益广告),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