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33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冀州(jì)?????????????????????????????????? ?B.?荷担(hè)???? 箕畚(qí)C.?朔东(shuò)?? 雍南(yōng)??????????????????????????? D.?河曲(qū)???? 魁父(ku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D.?—厝朔东,一厝雍南。21教育网
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1cnjy.com
5.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默写句子。
(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1·cn·jy·com
(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
(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共1题;共15分)
8.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www.21-cn-jy.com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2·1·c·n·j·y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21·世纪*教育网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22分)
9.阅读下列古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www-2-1-cnjy-com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21*cnjy*com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年且九十 ?????????????且:________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________
③杂然相许? ????????????杂然:________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愚公“愚”吗?为什么?
10.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 董永,少偏孤① , 与父居。肆力田亩② , 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 , 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 , 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来源:21cnj*y.co*m】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出处:21教育名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凌空而去? ________
②与钱一万? ________
③知其贤? ________
④天之织女? ________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判断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B项“箕畚”应读“jī”。故答案为:B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反”通“返”,B项“惠”通“慧”,C项没有通假字,D项“厝”通“措”。故答案为: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评】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3.答案: 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故答案为:B2-1-c-n-j-y
【点评】识记文言虚词,要在理解句子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积累。
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D项应划分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1*cnjy*com
故答案为:D【点评】文言文常见停顿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5.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意在突出愚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
故答案为:C【点评】要在读懂课文、深刻理解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6.答案: (1)(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2)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3)(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4)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铲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考生要理解文意,辨析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找出后要联系句子进行分析。(1)句中的“惩”“塞”“迂”是关键词。意思为“苦于”“阻塞”“迂回。这里指绕远路” (2)关键词“指”“险”,意为“通假字,通“直”直达”;“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关键词“箕畚”。意为“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关键词“何苦”意为“担心什么,宾语前置” 故答案为:(1)(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3)(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4)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铲不平?
【点评】考生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运用翻译的基本方法:留、换、调、引、增、删,要对关键词翻译准确,要联系上下句或全文内容教学翻译理解,要把肯的知识进行迁移。
7.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河曲智叟亡以应(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1)交代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2) 河曲智叟亡以应(3)侧面烘托移山指难的句子:?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点评】考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找准句子,并且在书写中不能有错别字的出现,不能添字也不能漏字。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二、综合题
8.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故答案为:(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点评】(1)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2)围绕两则材料的主题筛选概括即可。(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9.答案: (1)将要,快要;险峻的大山;纷纷的样子;变换(2)①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②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移山。(3)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经过深思熟虑。首先,移山目的明确;其次,对移山之利心中有数,对移山成功成竹在胸。这体现了愚公高瞻远瞩,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解析:(1)①“年且九十”先翻译为:年龄……九十岁。根据句意我们可以猜测省略地方为“将要,快要” ②根据“平险”,先翻译为:铲平…… 。根据句意我们可以猜测省略地方必为名词,所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③根据“ 杂然 ”。需要特别注意此处的“杂”是古今异义,翻译为“纷纷”。不同于《桃花源记》中的“中无杂树”,此“杂”为其他。 ④根据“寒暑易节”,寒暑……季节。可知“变换” 【版权所有:21教育】
(2)①得分点: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指通(直通)②得分点: 遗男(孤儿) 始龀 (刚七八岁) (3)一共两个问。先答不愚,再分析不愚的原因。 愚公移山的动机: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想要帮助所有邻居且经过深思熟虑。 移山前的准备:移山的土安置何处,移山分工都是提前计划好的。 移山中的表现:没有因为苦累而放弃,信念坚定。 和智者的对话: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说明愚公智虑深远。 【点评】(1)注意结合例句翻译,先将例句翻译出来,划线词语的含义就可以顺出来。 (2)首先翻译句子时,注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分析得分点。其次要兼顾整个句子的顺畅。 (3)注意一共两个问,不要忽略第一个问题。其次要学会将移山这件事分步骤,有序地分析愚公不愚的原因。如:可以从愚公移山的动机、移山前的准备、移山中的表现、和智者的对话等方面寻找原因。
10.答案:(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解析:(1)本题考查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积累和理解能力。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多积累,学会迁移。题目中的“去”“与”“其”“之”都是常见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结合语境不难做出。(2)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如“小人”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看注释,这里的意思是“贫穷无知的人”,“服勤”是两个词语,意思是“服侍”“勤劳”,翻译时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为“勤劳服侍”。(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可以看出董永知恩图报,从“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以看出他孝敬长辈,从他守孝满了之后再回到主人家可以看出他有信用,恪守承诺。围绕董永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品质谈启迪即可。
故答案为:(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点评】(1)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3)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要结合短文主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