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选修5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②加大了洪涝威胁 ③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④引发海水入侵 ⑤引发土壤盐碱化 ⑥海岸侵蚀加剧A.①②③④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 ①④⑥
读右图回答2~3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天气系统属反气旋
B.该天气系统在西北大西洋出现的频率最高
C.该天气系统的最大风雨区位于系统的最外围
D.该天气系统多出现在夏秋季节
3.该天气系统的最主要监测手段是
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
B.利用气象雷达
C.利用探测气球
D.利用气象卫星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世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回答4—7题。
4.浙江省的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①位于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长江、钱塘江等大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③有沿岸的冷、暖流交汇 ④位于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对浙江发展滩涂养殖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海啸 B.寒潮 C.台风 D.洪涝
6.近几年来,浙江规定每年从6月中旬开始在东海渔区实行三个月的“休渔期”,主要原因是
A.避开恶劣的台风天气 B.修补渔船和渔网
C.该时段鱼类游向深海区 D.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7.近几年来,广东省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沉置大量废弃船只,主要原因是:
A.阻止海船在该海域捕鱼 B.为该海域走私船只设置障碍
C.防止捕鱼船拉拖网作业 D.为鱼类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东六区)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高达近10米的巨浪袭击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这次罕见的灾难在印尼总共造成至少18万人死亡,许多人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
8.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区时约为
A. 26日10时58分 B. 26日6时58分
C. 25日6时58分 D. 25日8时58分
9.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0.海啸是属于海水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属于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风浪
11.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
①人口老龄化 ②沿海人口密度大
③多河流入海口 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此次东南亚、南亚地区和北印度洋海域发生的海难事故属于
A.气象灾害 B.洪涝灾害 C.地质灾害 D.水文灾害
2004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风沙威逼北京城》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据此回答13—15题。
13.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将使北京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14.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15.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16-18题。
1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
A.沙尘暴 B.台风 C.水灾 D.泥石流
17.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18.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 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受印度低压控制
19.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
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 ②“三北”防护林 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
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②④
20.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
这两大板块是指 ( )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21.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
22.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北京市 (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23.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04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此回答24~25题
24.台风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①强风 ②风暴潮 ③特大暴雨 ④海啸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关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正确的叙述是
A.只有直接损失,没有间接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26.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雷电击毁建筑物 B.水俣病 C.大风吹折果树 D.氟骨病
右图中,a为大陆海岸线,圆圈为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27~29题
27.图示空气漩涡是:
A 南半球的气旋 B 北半球的气旋
C 南半球的反气旋 D 北半球的反气旋
28. 对于甲、乙两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是陆地,风速较大 B 甲是海洋,风速较大
C 乙是陆地,风速较大 D.乙是海洋,风速较大
29. 该天气系统造成的风暴潮特点是:
A 增水过程相对和缓
B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C 常使经过的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D 海滨地区海水陡涨,强度较小
30.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其中影响地区最广、受灾人口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是
A.旱涝灾害 B.地震灾害 C.台风灾害 D.蝗虫灾害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40分)
31.读下面两幅图示,分析回答(10分)
(1)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___________。(1分)
(2)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不少于三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右图回答问题:(12分)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 ,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的地区可能出现 天气。(5分)
2)这种天气系统多形成于: 上。这种天气系统在我国的影响范围是: ,其对人类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江南地区的好处是 。(5分)
3)当某年厄尔尼诺现象表现强烈时,影响我国的该天气系统将:(2分)
A.增多 B.减少
C.不确定 D.不变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33.上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 (13分)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 。在图(四)中,地区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 (多项选择);在地区II内 、 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 ,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 ,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
34.读材料及表格,回答:?(5分)
材料一 黄河以其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浇灌了中华文明,但历代以来,黄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洪水经常溃堤泛滥。因此,黄河曾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近年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仅据1995年估计,由于黄河断流给下游带来的损失就有60亿元。黄河连年断流,最终能否变为一条“内陆”河流,已成为世人关注的华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人口状况
区域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30.4
120.0
江淮地区
15.2
23.4
75.7
262.9
每百年泛滥次数
5.7
10.3
37.5
37.5
——《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自然·文化·人地关系》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由于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丛谈》
根据材料一说明黄河的两大忧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黄河两大忧患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高二地理 选修5 综合测试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B
C
D
D
B
D
A
C
D
D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B
D
A
D
B
D
C
B
B
B
D
B
A
31.(1)地震
(2)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4)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32. 1)气旋(台风)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短时降雨量大,具台风眼结构,且近中心风速很大 狂风暴雨
2)热带海洋面 东南沿海 影响航海、捕渔,导致房屋倒塌,引起水灾,淹没农田,破坏电力、通讯、交通等 缓和旱情
3)B
33. (1)A;C;ABCF;C、D;E (2)DE;CF;AB
34. (1)泛滥和断流。
(2)由于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以及历代帝王营建宫殿、坟墓、滥砍滥伐,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入河沉积,下游形成地上河;加之降水集中,容易泛滥成灾。降水减少,水源调蓄变化,加之中下游地区用水量过大,易形成下游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