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1章 认识生命现象
知识框架: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命现象(举例)
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__ 松鼠摄取食物
生物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 鲸鱼浮出水面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_____________ 人体内部分废物随尿液、汗液排出;植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生物能对 _________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刺激后合拢叶片
生物能 _____________ 豌豆幼苗不断长大
生物能______________ 猫养育后代
除_______外,生物都是由______ 构成的 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具有___________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物具有___________现象 母狗产仔,各不相同
生物能 _________________ 豌豆幼苗不断长大
知识点二 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与其生存_______的总和。
(2)范围: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左右的范围,包括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如___________、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栖息地。
(1)概念: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_________。
(2)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巴斯德实验。
(1)实验过程:将煮沸的A、B两个瓶内的肉汤放凉,3天
后,A烧瓶里的肉汤中出现了微生物,肉汤 _________;
B曲颈瓶里没有变化。
(2)实验结果:把B曲颈瓶的长颈打断,使瓶口竖直接触空气,不久,肉汤也 _________。
(3)实验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_______。
(4)反思:在此实验中,设置A瓶的作用是 _______。
2.探究的基本过程。
(1)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 _________→制订计划→___________→得出结论→ _________。
(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需要设计_______实验,并控制变量,使变量_______。
3.探究的常用方法: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注意: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知识点四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1)放大物像的是[ ]_______和[ ]_______。
(2)调换物镜的是[ ] _______。
(3)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 _______和[ ]_________。光
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4)升降镜筒的是[ ] ___________和[ ] ___________。
前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大,后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小。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与存放。
(1)取镜:
一手_____镜臂,一手_____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
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动,防止_______从镜筒中滑脱)
(2)对光(“四转”):
①转动 ___________,使镜筒上升。
②转动_________,使___________对准载物台上的通光孔。
③转动 _______,选用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然后左眼注视
_______,右眼睁开。
④用手翻转_________,让镜面向着光源,使光线经通光孔反射进入镜筒,直到看到一个_______的圆形视野为止。
(3)安放装片: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_______。
(4)观察:转动 ___________,眼睛从侧面注视_______,直至物镜接近标本,然后反向调节粗准焦螺旋,看到物像后,再略微转动 ___________,使物像更清晰。
(5)整理和存放:实验结束后,转动 ___________提升镜
筒,取下装片。用______ 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目镜和物镜弄湿或弄脏,用 _______轻轻擦拭干净。使用完毕,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_______反光镜,放入镜箱。
注意:
Ⅰ.对光过程中视野是否明亮决定于物镜、光圈是否对准通光孔以及反光镜是否对准光源。
Ⅱ.转动粗准焦螺旋,将物镜靠近载玻片时,眼睛要看物镜,以免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
例题精选
例1 含羞草的叶子如遇到触动,会立即合拢起来,触动的力量越大,合得越快,整个过程在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够完成反射活动 B.生物具有应激性C.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D.生物能够生长和发育
例2 下面所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相符的是( )
A.生物具有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生物能影响环境——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
C.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木耳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
D.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人体内的部分代谢终产物随汗液排出
例3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器具,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选用的材料器具合适的是( )
A.用碘液检验是否含有淀粉 B.用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C.用蝗虫探究动物的取食行为 D.用沸水对天竺葵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例4 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鲜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
(2)设置乙组的作用是 _______。
(3)你认为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 如图甲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0×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图乙是用图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5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保卫细胞图像。欲将图乙视野中处于下方的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200倍观察,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将装片向下方移动,至下方的保卫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C.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D.换成高倍物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例6 如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
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例7某同学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血涂片标本,通过更换目镜、物镜和调节准焦螺旋等,在视野内分别观察到了下面四幅图像,其中物镜镜头离装片距离最近的是( )
例8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重要的观察工具,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B.当视野中光线较暗时,可利用直射太阳光作为光源来进行观察
C.若要把视野中位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越少
真题检测
1.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学遮挡光线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2.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这种探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4.下列对教材中“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实验法 B.实验目的是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C.该实验能够说明草履虫具有应激性 D.将实验动物换成“水蚤”,一样能达到实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