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C.折戟(q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mó)洗认前朝。
D.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上自劳军(皇帝) 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始一反焉(通“返”,往返)
D.年且九十(并且) 按辔徐行(马缰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操蛇之神闻之/已而之细柳军
C.虽我之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蒙乃始就学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D.吾与汝毕力平险。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C.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发布的命令。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6.下列作品、作者、年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移山》——列子——战国
B.《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西汉
C.《赤壁》——杜甫——唐朝
D.《饮酒》——陶渊明——东晋
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文章塑造了一个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C.《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就是大丈夫的代表。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8.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2)山气日夕佳, 。此中有真意, 。
(3) ,徙倚欲何依。
(4)晴川历历汉阳树, 。
(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6)《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饮酒(其五)(8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诗中的“结庐”“日夕”分别是什么意思? (4分)
10.“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4分)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小题。(9分)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5. 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 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 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 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16. 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 “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 “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 “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17. 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 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
C. 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
D. 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11分)
满(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的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18.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2分)
答:????????????
19.请分析第④段句中加点词“镀亮”的表达效果。(2分)??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答:?????????????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划线的句子。 (2分)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答:?????????????
21.选文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答:?????????????
22.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 ?????????????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幸福”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更多的时候,它可能显得细切微小,难以察觉。有时,在你看来幸福的事情,可能在别人那里会显得平平常常……
请以“属于我的小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
②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
③书写要清楚工整;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C
2、D 【解析】D项中的“且”在这里应解释为“将近”。
3、D 【解析】D项的两个“乃”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中两个“且”分别是“将近”“况且”的意思;B项中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代这件事”“动词,到,往”的意思;C项中两个“虽”分别是“即使”“虽然”的意思。
4、D 【解析】A项,“拂”同“弼”,辅佐;B项,“厝”同“措”,放置;C项,“被”同“披”,穿着。
5、A(“富贵不能淫”应翻译成“富贵不能使其心志迷惑”)
6、C 【解析】C项中杜甫应为杜牧。
7、C解析:C项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
8、(1)谁家新燕啄春泥。
(2)飞鸟相与还 欲辨已忘言
(3)东皋薄暮望
(4)芳草萋萋鹦鹉洲。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 “结庐”,建造房舍。“日夕”,傍晚。
10、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11、(1)选拔(2)这(3)同“横”,梗塞(4)指在国外
12、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4、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5. B 16. D 17. D
18.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19. “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20.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21.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22.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