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15 白杨礼赞茅 盾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
梅——凌寒开放,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兰——居静而芳,象征高雅脱俗,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竹——空心有节,象征谦虚礼让、气节高尚,如“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新课导入菊——傲霜而立,象征淡泊隐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柳——与“留”谐音,隐喻依依惜别之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松柏——傲骨峥峥,四季常青,象征坚贞,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今天我们来一起领略白杨树及其精神:何为“礼赞” ?怀着敬意地赞扬。为什么白杨树值得“礼赞”?因为白杨树不平凡。6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朗读全文,理解文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文中象征、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学习目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作者简介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等。 本文写于1941年,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应邀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背景材料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茅盾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白杨礼赞》。相关知识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托义于物”。
运用象征,能使文章隐晦、含蓄,让读者体会到愉悦的美感。 欲扬先抑:想要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贬抑处落笔。
运用这种手法,可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开垦(kěn) 主宰(zǎi)
虬枝(qiú) 秀颀(qí)
婆娑(pósu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潜滋暗长(qián) 锤炼(chuíliàn)
倦怠(juàndài)靠拢(lǒnɡ)
旁逸斜出(yì) 鄙视(bǐ)重点字注音【视野】 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第四单元体悟生活全易通初中语文八年级上
【锤炼】 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恹恹】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晕圈】 模模糊糊的圈。
【婆娑】 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枝】 拳曲的枝条。重点词解释【秀颀】 美而高。颀,修长。
【妙手偶得】 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 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旁逸斜出】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1、通读全文,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走进课文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首尾照应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先描写黄土高原?
先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展现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是暗写陕甘宁根据地,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在结构上,既照应首段,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又以“极普通”衬托“不平凡”,为下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3、课文第4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第 5 段的中心句。“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力争上游”既概括了白杨树外形的特点,又揭示了它内在的气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杨树的内在美。4、“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笔直而高紧紧靠拢片片向上光滑银色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5、文章第7段前四句话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它……”话锋一转,变“抑”为“扬”,以“好女子”和“伟丈夫”作对比,赞美了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和坚强不屈。? 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采与个性,由赞美树自然地过渡到赞美人。伟丈夫!好女子 拟人 对比欲扬先抑6.第7段中,由四个“难道”构成的排比反问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问为由树及人张本,引发人们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问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揭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问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持战斗的抗日军民。
第四问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风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磅礴,酣畅淋漓。7、“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是全文的主旨句,进一步阐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树(本体) —人(象征体)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白杨树象征本体和象征体抗
日
军
民层层深入 —北方的农民8、写楠木有什么作用?
写楠木,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常见、极易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表明作者对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鄙弃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立场鲜明,深化主题。 1、怎样理解和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赞美人,但并没有直接表明,而是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白杨树来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疑难突破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当时政治环境复杂,如果作者直接表达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感情,文章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其战斗作用。北国风物,气象万千,作者挑选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是因为它的枝叶一律向上,傲然挺立,象征着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能够引起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和怀念。作者赋予白杨树人的性格和气质,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赞美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的优秀儿女。白杨树--不平凡,因为黄土高原……生长环境美白杨树--不平凡,因为它的外形……外在形象美白杨树--不平凡,因为它象征着……内在精神美 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是“极普通”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通,不被重视,因而它“极普通”;但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因而它“不平凡”。这些都和北方农民相似,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正是为了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3、体会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思 考4、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格式: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坚强不屈
朴质严肃
力求上进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白杨礼赞力争上游(形美)内在气质靠近团结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有斗争精神(神美)——“雄壮”“伟大”(景美)结构脉络题白杨图茅 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拓展延伸49
主旨归纳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50
1.本文作者是 ,作品主要有 等。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其抒情线索是 ,题目中的“礼赞”的意思是 。课堂小练茅盾《林家铺子》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怀着敬意地赞扬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
(1)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比喻)(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