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短文二篇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短文二篇 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7 16: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16 短文二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通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目标臼齿(jiù) 洗涤(dí) 不朽(xiǔ)
牛犊(dú) 茸毛(róng) 消逝(shì)
蔓延(màn) 凋谢(diāo) 肆意(sì)
濒临(bīn) 俯瞰(kàn) 遏制(è)
飓风(jù) 震颤(chàn) 深渊(yuān)
重点字注音【不朽】 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牛犊】 小牛。也叫牛犊子。
【消逝】 消失。
【蔓延】 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遏制】 制止;控制。
【肆意】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重点词语解释【濒临】 紧接,临近。
【俯瞰】 俯视。
【深不可测】 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无能为力】 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永久的生命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他的童话和寓言影响较大。童话作品有《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小溪流的歌》等。另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作者简介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第1段结尾为什么说“我们都是非常可怜”的?
3.第2段为什么写小草和小牛犊?
4.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5.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认识?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谈个人生命的短暂,表现出个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第二部分(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束全文,令人印象深刻。走进课文2.第1段结尾为什么说“我们都是非常可怜”的? 因为我们的岁月是有限的,而且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会再返回。同时,我们无法取消忧愁在个人生命中遗留下的印迹。3. 第2段为什么写小草和小牛犊?文章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进行说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理解。 4.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无奈 乐观 赞美5. 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通过对生命的感悟,揭示了生命“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主旨归纳1.欲扬先抑,层次分明。
先谈个体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再谈整体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写作特点2.富有哲理。
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本文谈对生命的感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把抽象的生命展现得生动形象,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鲜明生动,极富哲理。
我什什么而活着——罗素人活着,为了什么?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莫里哀
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佚名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
——肖洛霍夫 新课导入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西方哲学史》《论教育》《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等。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改动。本文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面造诣颇深。罗素一生都在不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背景材料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作者寻求哪些知识?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支配着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整体感知1. 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
作者的三大追求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走进课文2.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帮作者解除孤寂,使作者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3.作者寻求哪些知识?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二是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科学)4.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同情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无助的老人;
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5. 支配着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之间有什 么内在的联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带来狂喜,解除孤寂,使他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他追求知识,是为了把自己拥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于苦难之中。三种感情是始终围绕着“对人类的关爱”这一中心的。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运用比喻,将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突出了这三种感情的无比强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三种感情在作者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个比喻也使文章语言含蓄,充满激情,富有哲理。
品味语言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面的语句用含蓄、深刻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可怕,反衬了爱情的可贵,写出了作者对爱情热切追求的原因之一。 本文以真挚的态度、凝练的语言道出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即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主旨归纳1. 语言凝练生动。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意蕴深刻,表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写作特色2. 结构严谨,思想深刻。
这篇散文思路清晰,“总—分—总”式的结构严谨周密。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课堂小练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朽(xiǔ) 茸毛(róng) 消逝(shì)
B.神秘(mì) 遏制(è) 牛犊(dòu)
C.肆意(sì) 濒临(pín) 飓风(jù)
D.洗涤(dí) 震颤(zhàn) 俯瞰(kàn)点拨:B.犊—dú。C.濒—bīn。D.颤—chàn。A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 ,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3)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 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A.卑鄙 遏止 以致 B.卑微 遏止 以至
C.卑微 遏制 以致 D.卑鄙 遏制 以至C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补好,把它再洗涤。
B.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C.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D.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点拨:A项中前面说“脏了、破了”,后面应分别对应“洗涤”“补好”。A4.请写一段有关生命的话。示例: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