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是在初步感知声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声音产生的本质,是学生认识声音的最基础的内容。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才能继续研究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等一系列有关声音的内容。本课拟为一课时教学。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并且会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丰富的认知和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所以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探究声音奥秘的兴趣。三、教 学 目 标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产生的。 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
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
释。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
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法学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讨论交流法、观察法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
1个音叉、 1个乒乓球、1把尤克里里
图片五、教学准备六、教学过程 四个环节(三)观察物体、得出结论(四)思维拓展、学以致用(二)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1324(二)小组实验、探究新知
实验:
想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说一说:
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想一想:
用力按压鼓面、弯曲钢尺、拉伸皮筋,为什么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
实验要求实验要求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讨论好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
2、仔细观察物体发声前什么样?发声时有没有变化?每个实验重复做几次,力求准确
3、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4、实验过程中不制造嘈杂的声音影响其他小组进行实验(表格)(三)观察物体、得出结论实验一实验二将钢尺放在讲台边,轻轻拨动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悬挂的乒乓球实验三实验三 拨动尤克里里其中一根弦,其它弦保持不动思考:
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发声时,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三)观察物体、得出结论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追问(设计实验,证明结论)(四)思维拓展、学以致用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奇妙视频(四)思维拓展、学以致用作业
1、课后,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设计几个关于声音的小游戏
2、在学校附近或家的附近找出“不想听到的”那些噪音,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这些噪音(比如:嘎吱嘎吱响的门)七、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进行碰撞、敲打、摩擦、拨动……
物体 发出声音
观察
听声音 物体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发现:发出声音时,物体在振动
物体不振动,不发出声音
八、教学反思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第二课实验记录表格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