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7 19: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欢迎走进我的课堂
授课教师:曾彩云
新化县炉观中心学校
1、唐代:
浪漫主义
诗人
根据提示猜一个人
2、他和李白、李商隐并称为“三李”
3、诗鬼
4、年少 早逝
李贺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题目知识链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朗读指导
紧张、壮烈
凝重、悲壮
坚定、豪迈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1、结合注释,在小组内讨论4分钟
2、请同学们展示交流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所吹的号角
长城一带,这里泛指北方边境
即胭脂,这里指战场上的血迹
凝聚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号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深夜里,将红旗半卷,援军迅速赶到易水边,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提起
指宝剑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曾置千金以招揽人才。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沙场。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全诗作者构思了唐军一天的活动,分别描绘了哪三幅画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
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官军夜袭敌营。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鉴赏诗歌的技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对偶 、用典等

炼字

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描写手法:正面 、侧面 、动静 、虚实、 感官角度 、视觉位置角度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等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局势的危急。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压”字有什么作用?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三、四句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听觉
视觉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
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主旨,运用典故,
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本诗艺术特色: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 “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知人论世:探究诗的情感美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齐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扩展延伸:
爱国是永恒的话题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唐 ·王昌龄
shù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南宋 ·陆游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请你就诗中“角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 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字数在150字左右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 )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 )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 )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 )

夸张,比喻
听觉,视觉
用典,侧面
用典,主旨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