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 (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7 20: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有一本书,它是一部准确新闻著作;有一本书,它是一部真实历史著作;有一本书,它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
名著阅读推进课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目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来自于美国的小康之家,新闻记者。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活动一:梳理阅读
用看新闻的眼光阅读,追寻作品的真实与时代意义。
浏览目录
回顾作品
编写消息
示例:
第1篇 探寻红色中国
探寻红色中国
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报道: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中国红军真的是“土匪”吗?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倡议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意思?......为了探寻红色中国之谜,我踏上了去西安的慢车。在西安,我发现“剿共”副总司令张学良与“匪军”令人惊诧地结成了联盟。在东北军和神秘人王牧师的帮助下,我踏上了去红都探险的道路。
教师示例:
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
如何阅读呢?
1.利用序言、目录等,快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记,做好摘抄,归纳梳理作中“事实”的线索脉络、前因后果、发展变化。
3.把握作者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4.汲取营养同时,善于参考相关资料联系、比较、分析。
学生活动:
仿示范,用方法。
梳理阅读
1.用摘要的方式,以艾德佳·斯诺的口吻,进行新闻播报。
学生活动:
阅读《造反者》选段49页—53页(或40—44页):

1.圈画梳理周恩来的这段经历。

2.除了让你了解了关于周恩来的事实之外, 你读到作者的对人物的态度了么?
活动二:认识人物
用人物纪实方式,发现伟人的伟大与平凡
人物纪实
精彩描写
人物评价
周恩来,1898.3.5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
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三年都是奖学金维持生计,成绩优异。
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遭逮捕,关了一年监牢。
获释后去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共产党,在巴黎学习两年,去英国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去德国学习了一年。
1924年回国,作为一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与孙中山会合。
26岁成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8岁在上海和赵世炎等人组织工人纠察队。
1927年,29岁组织工人起义成功,8月组织南昌起义
1931年进入江西和福建的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后来重病,长征到了西北苏区 。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红星照耀中国 造反者》
周恩来
人物纪实:周恩来

周恩来性别:男
籍贯:江苏
职务:红军指挥员
家庭背景:官僚家庭
性格:冷静、温和、节俭、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生平: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一九一九年领导学生运动,被关了一年;后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二十六岁任黄埔军校秘书,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二十八岁时在上海组织工人罢工运动;在南昌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组织广州公社;一九三一年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教师示例:
人物描写:周恩来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教师示例:
人物评价:周恩来

纯粹的知识分子、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吃苦耐劳。
教师示例:
仿示范,用方法。
认识人物
1. 用人物纪实的方式读人物,从精妙的描写中感受人物风采。发现伟人的伟大与平凡,感受伟大人物的精神。
学生活动:
选读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事迹的相关章节
要求:速读,疏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 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写下你的感受。
活动三:读透事件
用焦点透视方式,了解历史真相。
事件回放
事件过程
事件结果
历史事件:第五次围剿

事件回放: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动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对南方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也是最大的一次反共战争。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估计九万红军主力在赣南于都附近集中后,分成西南两个纵队,从江西撤出来,开始了轰动一时的长征。
教师示例:
历史事件:第五次围剿

事件过程:蒋介石发动的前四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第五次围剿采用了新战略,包围“匪军”,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在这次围困中,红军死伤超过六万人,平民饿死或被杀的有一百万。红军主力被迫后撤,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带着凡是能够带走的东西跟着后撤。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的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抵抗到底,经过多个星期的战斗后,南京方面终于占领了红军的主要城市。
教师示例:
历史事件:第五次围剿

事件结果: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区大片地区失守,国民党下令无论是否是“赤匪”,一律杀光,苏区人口减少了六十万。到一九三四年,整个鄂豫皖有一半已成荒地,留下的房子极少,土地荒芜,白军占领的村子无不尸积成山。国民党的目的是将苏区化为无人区,如果红军再度占领也无法取得补给。这次经历增强了共产党部队的士气,使他们决心要死战到底。
教师示例:
仿示范,用方法。
透视事件
1. 用焦点透视的方式读事件,了解重要事件的发展经过和结果,透过事件把握真相和本质。
学生活动:
活动四:深度观察
读出作者的疑问,明确作者的观点。
斯诺对“红色中国”的疑惑
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规划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一阶段(9月2日-22日) 阅读全书 边读边画,寻找谜底。
第二阶段(9月23日-10月9日) 人物专题阅读 选读作品中人物的相关章节,认识历史中这些伟大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阅读规划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三阶段
(10月10日-10月29日) 举行读书汇报会 1.选择一个主题发言:①难忘的西北之旅;②我心中的长征;③我所了解的红色中国;④我最喜欢(敬佩)的人物;⑤探究报告文学的艺术魅力。
2.写一篇读后感。
信仰的力量
——品读“红色经典”
读书方法:

1.利用序言、目录等,归纳梳理作中“事实”的线索脉络,快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通过关注人物描写,认识伟大与平凡,学习生动表现的方法。
3.把握作者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4.善于透过纷繁的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
课后作业:
好书不厌读,请大家课后二读,三读,多读,这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