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沙漠玫瑰植株矮小,树形古朴苍劲,根茎肥大如酒瓶状。每年1~2月和9~10月二度开花,鲜红妍丽,形似喇叭,极为别致,深爱人们喜爱。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在图示环境中发育的土壤,其主要特点是( )
A. 腐殖质含量高
B. 水分含量高
C. 有机质含量高
D. 相对较为贫瘠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中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粮食短缺、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接踵而至,直接危及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一系列话题,逐步深入人们的大脑,进入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随之影响了地理环境的( )
A. 生产功能
B. 平衡功能
C. 净化功能
D. 循环功能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 气候干旱,降水少
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 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 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至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4.图①中大陆上的植被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2009年6月21日位于北极圈内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宣布正式自治。下图为该岛自然带或植被分布范围及其变化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或植被的分界线)。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5.近年来,该岛上的这一典型植被分布范围不断北移,其主要原因是( )
A. 紫外线辐射减弱
B. 全球气候变暖
C. 土壤肥力增大
D. 人类的不断移栽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中( )
A. 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 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 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 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下列各题。
7.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气环流
B. 太阳辐射
C. 地理位置
D. 下垫面状况
大高加索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43°21′N,42°26′E)。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8.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
A. 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 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 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 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9.我国南方季风区,夏季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 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 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图中北坡自然带海拔低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差异
B. 水分状况
C. 海拔
D. 土壤差异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两题。
11.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A. 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 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 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好
D. 北坡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好
下图示意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 87.5°E),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12.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 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 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 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 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 常绿阔叶林
B. 针阔叶混交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图甲是东欧与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4.形成图甲植物和农业带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
B. 纬度位置
C.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D. 海陆位置和海拔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5.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 生产性
B. 平衡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以下三题。
16.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洋流
读“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7.图中甲、乙、丙自然带分布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 由沿海到内陆
B. 由赤道到两极
C. 垂直分异
D. 由低纬向高纬
下图为“某大陆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8.图中A区域的最可能的植被类型是(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气温高的是________地,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甲处受寒流影响,乙处受暖流影响
B.甲处于迎风坡,受暖湿气流影响大
C.乙处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
D.甲处比乙处气压低、气温高
(2)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但所处的自然带不同,其中甲为________带,乙为________带。两地自然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与丁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_气候。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明显地向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A.受东北信风影响
B.地处山地迎风坡
C.受寒流和地形的影响
D.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20.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各题。
(1)把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
(2)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______(山脉)。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1.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B是______________带,E是___________带。
(2)E自然带所在的地区,其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4)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22.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23.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图1)和“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图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研究发现滨海地区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1中A为__________圈,B为__________圈,C为________圈,D为________圈,E为土壤。
(2)图2中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其中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进行的。
(3)近几年来,沿海地区抽取的地下水盐分含量越来越高,目前已不能饮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主要与所处环境的生物量有关。图示区域位干旱环境,植被稀少,此条件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2.【答案】A
【解析】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的过程。
3.【答案】A
【解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力作用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4.【答案】B
【解析】从题干“沿45°纬线”和图中经度(西经60°~80°),可推知该地位于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项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南美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故A项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C项错;南美洲无亚寒带针叶林,故D项错。
5.【答案】B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是该岛植被(即苔藓和地衣)分布范围不断北移的主要原因。
6.【答案】C
【解析】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7.【答案】C
【解析】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8.【答案】B
【解析】根据大高加索山地理位置判定(43°21′N,42°26′E):该地位于温带地区,且在大陆内部,降水稀少,所以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基带)类型应为温带草原带。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地形降水的增多,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拔继续增加,热量减少,便出现针叶林带。故选B。
9.【答案】A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地貌上是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气候上高温多雨,发育了红壤;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众多,水量丰富。这是南方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0.【答案】A
【解析】北坡自然带海拔低主要是因为北坡是阴坡,热量比南坡少。
11.【答案】D
【解析】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该山雪线北坡较低,说明北坡为迎风坡,因此该坡水分、热量条件均优于南坡,自然带较南坡丰富且分布海拔高。
12.【答案】D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气流的运动方向, 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位于迎风坡,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D对。植被茂密、纬度偏高,不是降水较多的原因,A、B错。该地位于内陆,远离海洋,C错。
13.【答案】C
【解析】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14.【答案】C
【解析】既有热量的变化,也有水分的变化,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6.【答案】C
【解析】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不同,而降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山脉阻挡西风进入,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选C。
17.【答案】A
【解析】图中甲、乙、丙自然景观分别森林、草原、荒漠,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8.【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A地位于中纬度大陆的东岸,形成气候最有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选C项。
19.【答案】(1)乙 A
(2)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荒漠 由于山地阻挡西风,甲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C
【解析】(1)本题甲乙两地纬度相同,导致气温差异的是洋流影响。 主要记住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40°S~60°S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地位于大陆东岸,西部有山脉阻挡,由于山地阻挡西风,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带。
(3)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原因从地形,洋流,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分析。
20.【答案】(1)甲、乙、丙
(2)秦岭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4)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
【解析】根据图示中自然带的海拔分布状况可判别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为甲、乙、丙;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21.【答案】(1)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3)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4)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解析】(1)B自然带位于温带大陆的内部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形成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E自然带所在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3)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是东西方向的更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故降水差异很大,所以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4)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是南北方向的更替,由于纬度的差异使得热量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
22.【答案】(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23.【答案】(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2)整体 光合
(3)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海水倒灌 合理开采地下水 雨季人工回灌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A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B处于森林带,应属于生物圈;C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D处于沉积岩中,属于岩石圈。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⑥和⑦反映植物与A(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联系,具体表现为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第(3)题,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从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的可导致地面下沉,地面建筑塌陷以及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坏;控制措施从原因入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