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放置图土石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何愁挖不平呀?”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汇报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列子》一书早已散佚,现存的《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托名编写而成的,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神话传说及音乐史、杂技史等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文学价值颇高。
背景资料
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不畏艰难地顽强毅力,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阐释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以带有劝谕或讽刺意义的简短故事,来寄托某种事理的文学体裁。
文章梳理
故事背景:两座大山:方圆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开端:大山阻碍交通
愚公决定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
发展:略写移山的情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高潮: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语言描写、对比)
结局: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侧面烘托)
主题:抱负远大,坚忍不拔,踏实苦干,有发展的眼光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二)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惩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聚室而谋曰
室 古义:家人;今义:屋子
指通豫南
指 古义:直;今义:手指,对着
达于汉阴
阴 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今义:阴天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
诸 古义:之于;今义:许多
尾 古义:末端、边陲;今义:尾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古义:指草木;今义:毛发,羽毛
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 古义:叹气;今义:消息,休息,利息
何苦而不平
苦 古义:愁苦,这里指担心;今义:苦味,痛苦
惧其不已也
已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三)一词多义
许
杂然相许 赞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地方
如
其如土石何 与“何”连用,指“把.....怎么样”
自以为不知 动词,及,比得上
固
汝心之固 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 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 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曾益其所不能 动词,同“增”,增加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没有
今亡亦死 逃走
诚
帝感其诚 诚心
诚宜开张圣听 实在,的确
焉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词,表陈述
而
面山而居 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曰 连词,表顺承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之
以君之力 助词,的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代词,他
虽我之死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 代词,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其
其如土石何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惧其不已也 代词,指愚公
以
以残年余力 介词,凭借,依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用来
且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四)词类活用
惩山北之塞 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
聚室而谋曰 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
吾与汝毕力平险 平:形容词用作动词,铲除;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寒暑易节 寒、暑:形容词用作名词,冬季;夏季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杂然相许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帝感其诚
一厝朔东
倒装句
且焉置土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告之于帝
判断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反问句
如太行、王屋何
被动句
帝感其诚
练习题
壹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土石) (2)始一反焉(? 同“返”,返回? )
(3)观者如堵(?墙?? )?? (4)老人鼓腹纵之(? 放开?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我和你们尽一切力量挖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到最后也不肯告诉人们他的名字。
4.【甲】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和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何作用?乙文“卖蒜老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分)
甲文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1分)。乙文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1分);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1分)。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解析:A.叩:敲打磕;3.且:将近况且;C.之:代词;D.许:赞成,赞同,同意左右。 故选:C。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解析:B.始:才。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解析:C中甲文段没有运用对比。
翻译:【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贰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
(2)杂然相许 赞同
(3)是山余亦未登 这
(4)向吾远游冀﹑雍 先前,原来
【解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出进进的曲折、绕远。(2)许:读作xǔ和hǔ,读作xǔ时的基本字义是应允,认可。也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读作hǔ时的基本字义是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赞同 (3)是:太阳在上,手在中间,脚在下面。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造字本义: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在古汉语中,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说文解字》:是,正也。正,是也。以日为正则曰是。可以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OK时的一种状态;肯定的意思,是的,一定是,与“否”相对。? (4)向:基本解释1.朝北的窗户2.朝着,面对? 引:对待,看待? 3.方向,趋向? 又:朝着某一方向行进,前往4.归向,仰慕又:迎合5.爱,偏爱? 引:偏袒 6.临近,将近 又:大约7.介词(1)表动作的地点,方向(2)表动作的对象(3)表动作的时间8.往昔,从前? 又:刚才9.春秋时国名10.古地名。?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到了泰山的北面。?
4.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解析】《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二叟登泰山》表现了乐观,奋进不懈的精神,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有志者事竟成。
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投诸渤海之尾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解析:C:代词,他的(且:①将要 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①助词②代词)
2.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5.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聚室而谋; 第三层:叩石垦壤。
6.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7.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 在长江南岸; ⑵洛(洛河)阳 在洛河北岸;
⑶ 衡(衡山)阳 在衡山南面; ⑷华(华山)阴 在华山北面;
8.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解析: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10.对于愚公移山,愚公之妻和智叟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愚公之妻没有反对移山,只是从关心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能力和移山中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提出疑问;智叟对移山持反对态度,嘲笑愚公不聪明,认为他不自量力。
就“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问题,班里要举行一次辩论会,如果你抽到的题目是“愚公应该搬家”,你将如何论述?
例:我认为,学会“搬家”,才会有人类的进步,从洞穴里搬出来,人类开始刀耕火种,从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搬出来,我们有开始辞别小农经济,走向工业文明。搬家时进步的阶梯。搬家意味着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倡功效结合的思维方法。搬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只有务实、应变、进取,才能破旧立新,再创辉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