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声音的变化
背景和目标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
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科学概念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1.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
2.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
3.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
4.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
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
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
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
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
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频率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个层次,通过反复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
第二个层次,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描述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并同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初步建立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频率越慢声音越低的概念。事实上,“橡皮筋越紧声音越高,橡皮筋越松声音越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的描述,并不是对音高本质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学生分别敲击长短不同的三个铁钉、粗细不同的三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三根铁管和拨动六弦琴上粗细不同的琴弦是一组体验性实验,目的是感受物体的长短、粗细对音高的影响,并将音高与振动频率联系起来,丰富学生对音高的认识。这组实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不必全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听到了不同铁钉发出的声音,今天,我们继续观察一些物体的振动,要求大家要细心观察。
1.出示一把塑料尺,问学生,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①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②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③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并记录下来。
④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说一说。
⑤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二.教师展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
①引导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时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
②敲击杯口,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
③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学生在声音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④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记录下来。
⑤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三.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①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②在接下来的让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一些,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④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⑤各小组与全班同学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四.听听更多的物体音高的不同
1.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活动目的是拓展学生对音高的认识。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并对听到的不同声音进行对比。
2.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的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是什么关系,说一说。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课件22张PPT。3 声音的变化 前面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今天,我们继续观察一些物体的振动,大家要细心观察。 先轻轻拨动尺,观察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次,并记录下来。 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说一说。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人说话是30-40分贝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时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敲击杯口,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一些,再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橡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橡皮筋越松声音越低”振动慢-->振动快-->振动慢。 听听长短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听听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物体振动时,物体振动的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是什么关系,说一说。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我们能体会到声音的这些变化吗?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振动的快振动幅度大高强声
音
的
变
化弱振动幅度小低振动的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