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赤壁》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赤壁》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9 19: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赤 壁

导入新课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对于当年那场流传至今的经典战役,唐代诗人杜牧有何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品读杜牧对那段历史的思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 作者及“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3. 学习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本诗表达的情感。
难点:学习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写作背景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历史链接
赤壁之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同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军取得荆州,刘备败走长坂坡。与此同时,孙权联合刘备准备抗曹,迎战曹操与乌林、赤壁。曹操为了方便训练水军,提高战斗力,将战船用铁索相连。周瑜施以火攻,曹军伤亡惨重。赤壁之战持续一个多月,周瑜大军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文体常识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而且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咏史怀古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
读准字音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杜牧
lánɡ
xiāo

j?
suǒ
把握节奏
听音频,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杜牧
题目解读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 籍出版社1978版)。
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 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诗中所写的赤壁,实际为黄州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赤壁
唐·杜牧
疏通诗意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疏通诗意
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诗意: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鉴赏
赏析: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鉴赏
赏析: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特色
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折戟——赤壁之战——英雄人物——国家命运——历史思考
②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③咏史抒怀,两种感情。
思考探究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沉沙的折戟
参考:
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由折戟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这样也很自然的为后文诗人对历史的咏叹做了铺垫。以小见大的手法。
2、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参考:
作者以小见大,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论,又虚拟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局。表现其非凡的见识外,反映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参考: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不直接表明战争的胜负,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深刻警策。一般议论较抽象,但诗人在议论中用具体形象来点缀,使得表达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思考探究
4、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参考:
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5、全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两句,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6、你怎样看待《赤壁》一诗中最后两句对周郎的评价?
参考:
示例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赤壁大战中周瑜战胜曹操的事情。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其中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抓住这一点发表议论,认为周瑜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东风,他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历史将会完全改写。
示例2:诗人笔锋一转,将赤壁之战的胜负归结于侥幸和偶然,完全改变了周瑜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常以武略自负,自认知兵。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的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
7、有人认为杜牧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喊冤,你
认为呢?
参考:
我认为不是,这首诗借史抒怀,作者用来说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心情。
中心:这是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心情。

思考探究
板书设计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诗

以小见大
咏史兴感
兴感之由
议论感慨
主题归纳
本诗写了诗人由折戟引起的感慨,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赤 壁
杜牧
知识积累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
敢于针砭本朝世事,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一骑红尘”“妃子笑”“千门”“次第”等词的使用,无不彰显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深厚的功力。
扩展延伸
题乌江亭
杜牧?(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扩展延伸
课堂练习
1、杜牧的《赤壁》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

3、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的《赤壁》:“ , ”写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理解型默写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