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品析比喻的妙用。?
? ??3、?借助品诗时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预习案】??????
?【成语积累】?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4)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5)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6)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导读】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注意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羡妒(xiàn) ?嫉恨(jí)?????? ??会稽(huì)????????? ?精髓(suǐ)
B、颦蹙(cù)?? 内疚(jiù)?????? ?皮夹(jiā)???????? ??深挚(zhì)
C、无垠(yíng) ?熬夜(áo)???? ???瞭望(liào)????????? 混沌(dùn)
D、桃核(hāi)? ?侈谈(shē)???? ??尽快(jǐn)?????????? 睿智(ruì)
2、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 静默 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
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默存妙语】
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3、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4、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5、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6、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
7、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8、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
1、 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
????2、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3、?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4)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
????【课堂检测】
???????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 ??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2.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谈中国诗》导学案答案
【预习案】1、解析:A项“会”读“kuài”;C项“垠”读“yín”;D项“核”读“hé”、“侈”读“chǐ”。
答案:B
2、静默、沉默 一挥而就、一蹴而就
3、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答案:A
【探究案】
??1、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2、???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 参考课件
3、 【课堂检测】一、??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二、答案分析;
1.??A 解析: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
??????2.B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