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生物圈中资源的种类,举例说明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点)
(2)通过教材资料分析,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重要影响(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整理资料。
教师准备:查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2分钟
创设情境:
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起,人就成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生存,必定要不断地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课件展示两幅图片:(1.青山---蓝天—小鸟—整齐街道—说笑的人群—和谐的环境。
2.繁华的都市—灰蒙蒙的天空—荒山—污水— 垂死挣扎的鱼儿。)
提出问题: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哪些影响呢?人类怎样才能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观察图画发表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引起学生重视, 提出思考的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带着问题进入新知学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
18分钟
知识点一:人类对资源的利用
1.人类从诞生发展到现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开发和利用着各种自然资源。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具体的自然资源?
点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资源都是自然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被使用后能否恢复或再生,可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2.我们能不能把刚才说出的这些资源进行分类呢?
3.组织学生讨论:有人说“生物圈的各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们认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4.追问:非再生性资源会越用越少,那么再生性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
过渡:既然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5.指导学生观察图3.7-1,展开讨论:
(1)哪种砍伐方式会在不减少未来供应的前提下,使人们能定期获取一定数量的木材?完全砍伐和选择性砍伐各有哪些利弊?
(2)有人说“保护资源就要完全禁止对其开发和利用。”也有人说“我们必须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但是要边利用,边保护。”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理解?
精讲: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致过度消耗,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指导学生结合图3.7-2和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型水库
梯田
都江堰
过渡:我们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因此,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7.指导学生阅读125页相关链接,谈谈自己对可持续发展观点的认识。
追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过渡: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1:石油、耕地、太阳能、鱼、水、铁矿、煤、森林等。
听讲,了解什么是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再生性资源有:水、森林、太阳能、鱼
非再生性资源有:耕地、石油、煤、铁矿。
不同意。因为非再生性资源如耕地、石油、煤等在使用后不能再生,这些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
不是。再生性资源在受到严重破坏后,也不能再生,所以生物圈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认真读图,小组讨论、交流:
(1)选择性砍伐可以使森林不等的再生长,使人们能定期获取一定数量的木材。而完全砍伐会导致森林再植生长的周期变长,选择性砍伐比较有利。
(2)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边保护,边利用,做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认真听讲。
从书图和生活实际中,举例加以说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学生阅读相关链接的文字,思考并回答: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关键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首先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包括哪些,才能进一步学会分类。
让学生认识到:非再生性资源是最宝贵的。
通过讨论,形成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
让学生分析讨论砍伐森林的两种方式利弊,从而意识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实例分析,触动心灵,使学生明确面对现实问题,我们只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二)
18分钟
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25页资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人们过渡放牧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2)我国为什么作出了退耕还林还牧的决定?谈谈你的看法。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休渔政策?过渡捕捞对渔业资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精讲: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对资源的利用,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认真阅读125页资料,讨论,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生1:过渡放牧会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
生2:退耕还林还牧可以解决水土流失。
生3:保护产卵期间的亲鱼和育肥期间的幼鱼。过渡捕捞会导致鱼的数量减少,最终造成海洋资源枯竭。
展示课前查阅的大量有关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物圈的影响,滥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认真听讲,理解“复合效应”的严重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完善提高,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表达交流能力。
教师精讲,将知识升华,让学生心灵震撼。
归纳总结
拓展应用
3分钟
1.引导学生反思:本节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拓展应用:在你生活的地区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现象吗?举例说明如何改变现状?你能做些什么?
积极参与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网络。
当堂训练
巩固达标
4分钟
课堂检测
1.(2012济宁)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综合检测结果,2012年5月初日照以东海域出现赤潮,最大面积106.3平方公里,你认为以下哪项不可能是“赤潮”发生的原因( )
A.工业城市将大量污水排入该海域 B.农田里大量化肥最终流入该海域
C.工业有机物、农药最终流入该海域
D.在该海域养殖的海带密度、面积过大
2. (2012临沂)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3、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将垃圾就地焚烧
B、食用水果补充维生素
C、随意丢弃塑料袋
D、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4.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使 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 资源不致过度消耗,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纠正.
生1:D
生2:A
生3:B
生4:再生性,非再生性
生5: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堂落实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合效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从而主动建构知识框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辨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