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降水量的测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降水量的测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19 08:1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天气的变化”是“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将“天气”学习内容设为第一单元共计7课时,在本单元中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直观的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四个方面来描述天气。继而深入地对天气的基本特征逐一进行研究。在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天气特征及数据的基础上,对自己近一个月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自本单元学习以来有关天气知识概括性的认识。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单元中的第5课,在前面学生已经根据生活经验初步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四个方面对天气进行近两周的观察与描述,并且利用直观仪器温度计对气温进行实际观测,又亲自动手制作风向标和风速仪对风进行研究,在这些活动中实验器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对风的等级描述也比较直观形象化。而在《降水量的测量》中,学生不但要认识、制作新的实验仪器——雨量器,还要对降水这一天气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规范制作雨量器,还要细心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同时做好实验记录,把所得结论与降水量等级表对照比较时,又会经历一个否定再认识的过程,由感性经验型认识转变成理论抽象型理解。继本课研究之后学生又将对空中的云进行观测,云就是降水量所对应的空气中水分的凝聚,根据云的观察分类,学生会初步认识到不同的云可形成不同的降水等级,从宏观上帮助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纵观整个单元本课教学既是学生研究和动手操作的深入,又是引出新知的铺垫,起到过渡桥梁的作用,同时为中学地理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做好理论储备。
二、学情分析:
天气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注意到天气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关于降雨强度等级只是听家长或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针对“降水量的等级”划分更是模糊不清,只是凭感觉从现象去判断。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一种工具,也是学生接触的新的实验仪器,制作起来看似简单但是要求严格,学生制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课教学中将以问题链形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经历问题——假设——制作——验证这个探究过程,从中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形成现象不等同于科学结论的能力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工具。2.正确理解降水量的等级划分。
(二)能力目标:会制作简易雨量器。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降水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乐于记录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会制作雨量器,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降水量。
2.能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科学判断降水等级。
五、教学准备:1.学生材料(每组):圆柱形塑料桶1个,塑料袋1个(根据需要扎好适度的孔),等量的水,纸带,透明胶,剪刀,秒表、大块抹布1,实验记录表,固定雨量器说明书。
2.教师材料:课件
六、教学设计流程:
谜语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它是什么?
(非常正确)雨从天而降是人们最熟悉的降水形式之一,除了降雨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形式?(板书:降水形式:雨、雪、冰雹……)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词语就能知道降水等级的大小,你们能说说是哪些词语吗?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我再考考大家,谁能描述一下大雨和小雨的情形是怎样的?
同学们说的非常详细,可见大家都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关于降雨等级的大小是凭我们直观感觉来确定吗?大家想不想知道气象部门是怎么划分降水量等级的?
好,今天我们就模拟降雨对降水量进行测量。板书课题:《降水量的测量》
【设计意图:用有关“雨”的谜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常见自然现象降雨的回忆与描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锚定学生对有关“降水”现象的认识,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前提下,引入本课即将探究的核心问题。】
动手制作雨量器
讲述: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板书)
我们对降水量进行测量需要借助一件新的仪器——就是雨量器。(课件:简易雨量器)
我们观察一下雨量器都有哪些组成部分?上面的刻度是测什么的? 0刻度的位置在哪。
如果0刻度与杯底有空隙怎么办?(加水平线至0刻度)
你们能不能照样子做一件雨量器?
需要什么材料?
我们也同样做带有刻度的雨量器怎么办?
直接把刻度纸条贴在上面行不行?为什么?怎样避免弄湿纸条。
谁说说制作雨量器刻度应该注意什么?
好,为了让我们的制作更成功,我为大家提供具体做法,请大家看大屏幕。学生阅读课件:雨量器制作方法:(1)找一个高于15厘米 的直筒透明杯。(2)以毫米为单位,用刻度尺做好刻度条。(3)把有刻度的一面贴在透明胶上。(4)把带有刻度的透明胶贴在直筒外壁,定好0刻度的位置。(与杯子内部底部相平)(5)用贴刻度条的方法将小组名称贴在杯子的背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直接讲述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让学生对降水量有概括性的认识,引出本课重点制作雨量器,雨量器对学生而言是新生事物,凭空想象制作雨量更是难上加难。为此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件展示简易雨量器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全面清楚的认识,促进学生细心观察能力的形成,在观察中以问题链的形式逐一引导学生思考在制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整体了解雨量器,之后用课件再现雨量器制作方法,加深学生的对制作步骤的认识,增强整体构思与部件整合的意识。】
降雨模拟实验
现在同学们的雨量器已经做好了,下面就用我们的雨量器进行实验,好吗?请看实验要求,课件:(1)将雨量器放入实验桌水盆中间。(2)一个同学把塑料袋中的水挤压到雨量器中,一个同学用秒表计时,注意观察现象。(3)降雨之后取出雨量器放在实验桌上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实验现象。(教师板书:数据和结论)
教师归纳质疑:请大家看黑板,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雨量相同、所用时间不同、现象不同、结论不同,到底谁的结论正确呢?我们结合降水量等级表来对照。(课件:降水量等级表)
通过对比我们的结论有什么不同?那降水量等级是怎么回事呢?请看阅读材料:(课件: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6小时、12小时、24小时>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由此可见,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遇见雨点粗大急速,来势凶猛,但是时间短雨量不足,称不上是大雨;有时时间长,看似小雨,但是雨量确达到了中雨或大雨的等级。也就是说光凭现象不能确定降水量的等级,我们的结论要有科学的依据。
【设计意图:在实验材料准备过程中,有意把矿泉水瓶扎成数量、大小不等的孔,让学生结合“细如牛毛”“雨流如线”“雨如倾盆”的现象做出相应的判断,也就是展现学生的前认知。在与降水量等级进行比较时会激化学生内心矛盾意识,此时出示课件展示气象部门对降水量等级的规定,学生会否定自己的初始想法,将错误的前概念转化成正确的科学认识。】
(四)巩固拓展,实践延伸
1.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2.既然我们学到了这么多本领,你们是否愿意对现实中降雨进行实际观测?
3.好课下,大家利用自己所学的本领按照说明书进行实际测量。(给学生发放统计表和说明书——(1)把雨量器固定在比较开阔的地方,避免风吹倒。(2)24小时观测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雨的等级。做好天气记录观测。)
4.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阅资料,了解降雪等级是怎么规定。下课!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的收获,既培养学生乐于表达交流的能力,又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学生对降水量有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向气象学家那样对实际天气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保持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经历实践他们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且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开始由猜谜游戏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常见降水形式,大胆描述大雨小雨的情形。在动手操作中鼓励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积极给予肯定。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会不断提高,教师则要更关注他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八、设计特色:
《降水量的测量》全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动手制作雨量器,重点掌握制作方法;第二部分:模拟实验对降水进行观察与测量,注重数据的搜集与记录;第三部分:拓展延伸,由课上所学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降雨的观测活动,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记录思考的学习习惯,从中培养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主要特色如下:
1. 谜语激趣,引入新知。科学教学设计的起点要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在这个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以喜闻乐见的 “猜谜”活动引入,锚定一个探究的起点。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搜集学生对降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这一典型的探究过程,也是学生的前概念得到修正转化成正确科学概念的过程。
2.借助媒体突破重难点,制作雨量器和正确认识降水量等级是本课的重难点,在动手制作中由课件展示简易雨量器的构造,讨论研究雨量器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学生认识新生事物搭建脚手架。在模拟实验中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实验材料、记录单等有效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记录单上有提示性、选择性词语为的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词语描述建立联系,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利用课件参照降水量等级表,使自己对表面现象的认识转化为科学知识的理解。
3.遵循探究主线设计有效问题链,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科学学习态度。课的开始以猜谜的形式提出问题:(1)它是什么?(2)大雨、小雨的情形是怎样的?(3)雨量器有哪些构造?(4)你能制作吗?(5)用什么?(6)怎么做?(7)注意什么?(8)实验中看到了什么?(9)结论是什么?与降水量等级表有什么不同?(10)降水量等级应该怎样确定?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贯穿全课始终,由模糊不清的前概念指向科学概念,实现 “以科学概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任务”这一科学教学核心目标。
九、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形式: 雨、雪、冰雹……
降 水 量: 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
雨 量 器: 测量降水量的工具。

十、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实验记录单(1)
年级 组 日期
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工具
我看到的:
雨点清晰可辨
( )
雨水如线
( )
雨如倾盆
( )
所用时间:
我的测量数据
(单位:毫米)
我的结论:
天气观测统计表 ( )组
降水量(毫米)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 )( )( )( )( )( )( )( )( ) 日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