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质疑——猜想假设——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他为三个部分: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二、大胆猜测,实验探究;三、验证猜测,拓展延伸。课堂上让学生对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准备
尺子、橡皮筋、音叉、水槽、鼓、米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物品,是什么呢?请大家来猜一猜。
(教师讲台下敲击鼓)
师:知道是什么吗?(师在讲台下面敲击鼓,学生回答)
你刚才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这种物体的?
生:声音
师: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谈话: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研究。每个小组的桌上有我们身边常用到的物体:直尺、橡皮筋,请你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在做实验之前,请大家共同来看一下实验小要求。
(1)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开动脑筋想办法使直尺、橡皮筋发出声音,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
(2)仔细观察,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前什么样?发声时有什么变化?每个实验要重复地做几次,力求准确。
(3)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对比发声前和发声时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4)实验完成后,用你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组已经完成实验了。
1.学生分组活动:出示钢尺、橡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对比发声前和发声时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交流
4、谈话:像刚才孩子们观察到的像皮筋、直尺那样上下、左右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在科学上叫做——振动。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发声时也在振动。刚才老师敲打鼓时,鼓也发出了声音,那么鼓发声时也在振动吗?我们用眼睛能直接看出来吗?
5、谈话: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来判断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大家桌子上的米粒就可以用来判断发声的鼓面是否在振动。
说明实验方法:将米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观察鼓在敲击前和敲击后有什么变化?请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6、学生小组实验后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米粒会跳起来)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鼓发出的声音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7、讨论:观察鼓面、直尺和橡皮筋在发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发声的时候都在振动)那说明什么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8、其实生活中发声的物体有很多很多的,比如:刮大风的天气我们都能听得到呼呼的响声,这就是气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在河边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是由于水的振动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不光是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时也能产生声音。
(二)观察发声物体
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师出示音叉。
1、师:老师手里是一种乐器,叫音叉。(师敲打一下)问:你们听到声音了吗?(生:听到了)在音叉发声的同时,你也看到它像尺子那样来回振动了吗?(生:没有)
师:那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刚才的实验告诉了我们的信息是错误的吗?想不想再次走进实验中去看个究竟?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个装有水的水槽,请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拿出音叉,用小锤快速击打侧面10次左右,迅速将击打的一侧放手水中。注意:音叉不能碰到水槽。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2、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反馈:(水面产生了波纹,波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这说明什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三)声带的振动
1、谈话:同学们,知道人说话时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现在我们把手指放在咽喉处跟老师一起来读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这样一句话:“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感受声带的变化,然后猜测:人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谈话:如果声带不振动了会怎么样呢?所以说声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好声带。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象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说的那样去做,在每一节的科学课中都要认真去观察与实验。
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那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
教师演示:击打锣,学生思考:怎么让锣不发声?并请学生上来演示。再用直尺、橡皮筋和鼓验证并得到的结论:让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就能让它不发声。
四、归纳总结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画重点标记)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是什么呢?(耳朵)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去揭晓!只要我们肯动脑、肯动手,在我们中间一定会有很多小科学家诞生!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