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及课件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初步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对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
【教学准备】:音叉、水槽、铝箔纸、木尺、棉线、尼龙绳、玻璃钟罩、真空抽气机
【教学过程】:
层层深入,展开想象。声波的认识:
听到铃声:你们为什么都跑进教室呢?你们能看到自己的声音吗?只能听到?还能从哪里感受声音?通过层层深入引导。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声波。(音叉敲击水面、观察小物件扔进水中的波纹……)
通过课件像学生展示声音的传播路线,与水波类比,把想象变为体验,认识声波。
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会产生振动。(板书:声波——振动)
日常生活中,声波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声波的理解。(课件播放)
二.实验导入,探索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1.问:老师站在讲台说话,有谁帮我把声波传到你的耳边,听到我的说话声吗?
2.师出示演示实验(玻璃钟罩)
首先把电铃放进玻璃钟罩内,给电铃通上电,让同学们听听罩在玻璃内的电铃发出的声音,然后用抽气机抽掉钟罩内的空气。不易发现随着抽气机的转动,空气逐渐减少,电铃的声音也逐渐减弱,最后看到电铃仍然在敲动,但却听不到声音。
通过让同学们亲身感受这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实验后,发现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学生发表看法,导出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各种物质。
①提问:这过程当中老师做了什么使得电铃声从大到小逐渐减弱,再到完全听不到?
②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把玻璃罩里的空气完全抽出)
③引出结论:没有空气的存在,声音就不能传播,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需要靠各种物质传播。
④除了空气能传声外,同学们大胆假设能对现有的条件和台上实验器材进行猜测,看哪些物体能传声吗?(我认为桌子、水、墙壁……都能传播声音)
4.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可以从许多现象看出。(课件播放)
三.动手实验,研究问题。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引出问题:谁能想一想,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是否一样?让我们像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探索声音在不同物体的传播是否一样?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告诉学生有了猜想,我们还不能马上动手实验,而要作一个周密的计划安排,分几步,每步做什么,怎么与别人合作等,做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
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设计实验步骤。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4.汇报内容:实验名称、器材,人员分工,预计实验过程情况,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自评。
材料的选择可确立为以下实验:相同长的铝箔纸、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小组中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使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
4.学生动手实验、收集数据。
5.交流评价。
①学生分小组用最简捷语言汇报实验过程、分析过程、结论运用情况等。
②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③教师用课件展示实验和学生的表达对照补充。
6..小结: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就是传播速度不一样。(课件出示)
四.课外拓展
1.研究“土电话”,想想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2.上网查找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速度的资料。
【板书设计】
5. 声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