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白杨礼赞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白杨礼赞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0 10: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倔强(  ) 婆娑(  ) 虬枝(  )
宛然(  ) 秀颀(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旁逸斜出(  )
不折不挠(  ) 楠木(  )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工作当中最难把握的,这需要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悟性,只有用心缜密,才能妙手偶得。
B.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导致“怕、慢、假、庸、散”等不良风气潜滋暗长,已然成为制约人民法院发展的突出短板。
C.株株花儿有着悠长的茎秆,头顶着椭圆的五朵金色花瓣,花蕊也是金色的,修长似美女的睫毛,旁逸斜出,有莲花的高洁气质。
D.原来坦荡如砥的沙滩,如今已建起一座漂亮的沙排比赛场地,一个主赛场、一个副赛场。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港铁路公司于9月1日、2日两天举行西九龙站开放日,免费邀请两万名市民前来参观。(将“免费”调至“前来”后面)
B.辽宁博物馆是新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藏有文物近十二万余件。(删去“余”)
C.这一技术不仅能确保公厕排到室外的气体达标,还能改善公厕的卫生状况。(将“状况”改为“情况”)
D.通过展示这些非遗项目的物品和工具,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近距离感受香港非遗的魅力。(删去“使”)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经历了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实验,经历了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淘洗,经历了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总体上看,这个时间段的中国文学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非网络时代的文学时期,后一个时期,是网络时代的文学时期。何为非网络时代的文学?就是网络还没有产生之前的文学创作、传播、批评和阅读。何为网络时代的文学?就是网络覆盖之下的文学创作、传播、批评和阅读。
    
课内精读
1. 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联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文中的四个反问句是如何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品质及其象征意义的?请你作简要分析。
    
    
3.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它是怎样组织全文的?
    
    
4. 文章中的“贵族化的楠木”象征着什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又要写楠木呢?
    
    
5.作者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
    
         

拓展阅读
布衣暖
马卫巍
(1)北方多植棉花。深秋时节,繁叶落去,原野中尽是萧条之色。若有风,则更显凄凉。深秋中略带寒意的风带着花草树木渐行渐远,消失在永恒的原野之中。
(2)不过,这时候的棉花却开得正白,像一团团闪耀着晶光的星星。棉花采摘完毕,晒在庭院里像雪一样洁白。冬日清闲下来,便弄到弓房中,弹出一片柔软的云朵。大半个冬天,女人们或是围坐一团,或是在昏暗的油灯下,慢慢地摇着纺车。丝丝缕缕的棉线越来越多,飞扬起来的棉丝落在漆黑如墨的发丝上,增添了些许浪漫。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天气渐暖,胡同里便传来刷浆织布的声音。这个时节的田野属于北方汉子,他们在田地里播种施肥,劳碌而歌;而胡同却是属于女人的,她们在狭小的空间里穿针引线,织锦未来。
(3)用棉花织出来的布匹,有点厚也有点硬,抚摩起来不怎么柔软。但是,布匹之上却散发着一种清香,它们整齐的纹路密不透风,十分厚实。棉布比不得江南的绫罗绸缎,它们是水做的,像天边的云彩,而棉布是泥土做的,是原野上的绿色方阵。
(4)种植棉花也需要技巧。初春时节,农人们脱去棉衣,套上铁犁,吆喝着赶着沉稳的老牛,把原野彻底翻了过来。大块大块的泥土散发着霉味,而这种霉味又掺杂着清香。泥土的味道像炊烟一样弥漫了整个村庄。人们陶醉在这种混合味道里,似乎忘记了一切。一些大的土块,会用小镐头慢慢打碎,然后弄平。有做活细致的农人,会用绳子丈量好地亩的大小,然后两头拉直,派一个人上去,在拉直的绳子上踩下一道笔直的印迹。一条条印迹弄好之后,完全是排兵布阵的样子,整齐有序。这时,人们顺着印迹播下形体如豆略有些暗红色的棉种。几天过后,若是还能赶上一场不大不小的春雨,瘦弱甚至有些可怜的绿芽儿便破土而出,在微凉的春风里瑟瑟发抖。棉花的一生,在春寒料峭的细雨里拉开帷幕。当然,这种天气不会持续太久,三两天过后,天气暖和起来,春风暖和起来,就连泥土也会暖和起来,一些杂草应运而生,整片棉田如同河水般,一汪绿色不经意之间就涌到脚下来了。
(5)棉花对于生长环境没有太多苛求,在我们这里,一般有些盐碱的地亩中才会大规模栽植。这种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但棉花对此却不以为然,它们在不适宜的土地中茁壮成长。它们不怕干旱、不怕洪涝,只要这种天气持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都会倔强成长。哪怕躯体是孱弱的,但一般不会死去。深秋过后,初冬来临,遍野的棉花开了,如雪一般迷人。它们在寒冬里终结自己,消失在原野深处。
(6)我对棉花纺织的布匹怀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每年冬日或者春天,母亲都会依照我的身高体型,里里外外做几身布衣。这种衣服,带着村庄炊烟的味道,带着田野清新的香味,让人终生难忘。棉衣厚且重,带着村庄原野的朴实。现在,棉衣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色各样的衣服,轻便且好看。
(7)不过,我还是喜欢棉衣,我总觉得,棉衣里有一种久违的味道,能让人魂牵梦绕。
1.文章围绕棉花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以棉花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概括即可。)
    
2.第一段有何作用?
(温馨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3.自选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1)丝丝缕缕的棉线越来越多,飞扬起来的棉丝落在漆黑如墨的发丝上,增添了些许浪漫。
(温馨提示:结合上下文,品品“浪漫”一词的意义。)
    
(2)春风暖和起来,就连泥土也会暖和起来,一些杂草应运而生,整片棉田如同河水般,一汪绿色不经意之间就涌到脚下来了。
(温馨提示:从修辞或者重点词语的角度品析。)
    
4.第(3)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5.文章以写棉花为主,为何以“布衣暖”为题呢?
(温馨提示:布衣指生活俭朴,那么“暖”在文章中有哪些含义?)
    
    
     

《白杨礼赞》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jiànɡ suō qiú wǎn qí dǐ yān yì náo nán
2.C[“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由句中“莲花”可知,用错了对象。]
3.C(将“确保公厕排到室外的气体达标”和“改善公厕的卫生状况”对调。)
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分为非网络时代和网络时代文学时期。
课内精读
1.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2.第一句启发读者思考人与白杨树之间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肯定白杨树与北方军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着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逐层深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本文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最后在议论中点明题旨。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看不起民众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5.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伟丈夫”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与坚强不屈的性格。
6.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
拓展阅读
1.采、弹、纺棉花;棉布有点厚硬,但散发清香;种植棉花的技巧;棉花的生长环境;“我”对棉布衣的感情。
2.第(1)段写了深秋原野的萧条,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引出并衬托了下文洁白棉花的独特。
3.(1)雪白的丝丝缕缕与漆黑如墨的发丝相互映衬,给平凡的劳动增添了颜色的鲜明美、形体的轻柔美。且这浪漫里还有对未来的憧憬。(2)将杂草比作河水般漫涌,突出杂草的茂盛,进而突出棉花对生长环境不苛求。
4.对比手法,将棉花与绫罗绸缎相比,突出了棉布的朴实与结实。
5.布衣指平民百姓的俭朴生活,棉花是与平民百姓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女人纺着棉花如同织锦未来,农人们把他们对生活的期盼寄托在对棉田的精心侍弄中,而长大的孩子仍然对棉衣魂牵梦绕。这些都是“布衣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