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如《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 学 目 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分清句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guō
sù
yù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
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读的好!
2)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重要吗?
3)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意
重点探究
掌握重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
3、 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亲戚畔之
1、山里之城
2、环而攻之
3、委而去之
4、多助之至
5、亲戚畔之
之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2、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少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怎样论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围
语气词
这样看来
下页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的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小城
表转折,但是,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这样看来
表判断
第二段: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坚韧
锐利
放弃
离开
所守之城
这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B、3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
因此,所以
限制
疆界
的
国防
靠
震慑
施行仁政的君主
到
极点
内外亲戚
通“叛”,背叛
凭
归顺,服从
行仁政的君主
或者
学习第四部分:
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第四段: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
↓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论据: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 顺
失道寡助 叛
“人和”的实质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
↓
↓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例论证论
对比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板书设计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本文是典型的议论文,结合相关知识:
1)全文的思路怎样?
2)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探讨问题
4、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
A、依靠强大的武力
B、靠人民住得安定
C、施行仁政,取得民心
D、战略战术正确
( )
拓展研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启示
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来检验一下吧!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5、填空练习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④“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______________
⑤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六、问答题
1、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文采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七、默写全文
(共44张PPT)
《孟子》
富贵不能淫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介绍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生活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宣扬“仁政 ”“王道”。
纵横家,出自《汉书·艺文志》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 张仪者, 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是 非大丈夫也!
是焉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标红的字体为课下注解中的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
与苏泰“合纵”相对。
安静
指战火熄灭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
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代词,这,这个。
怎么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
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训导,告诫。
留神,当心。
介词,把。
正理。
道理。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道路。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到,实现。
志向。
实行。
固守,坚持。
原则。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动词使动用法,使… …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动词使动用法,使… …屈服。
威胁暴力。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____通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__________,今义:女子的配偶。
成年男子
女
汝
你
3.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乱,活用意思为:_________。
②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
③威武不能屈
原意为:屈服,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使……屈服
使……迷惑
使……改变
戒之曰 _____________
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
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
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
得志 _____________
(1)戒
(2)居
(3)得
4.一词多义
实现
告诫
谨慎
居住
居所,住宅
能,能够
文言虚词
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命之 _____________
母命之 _____________
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男子”
代词,指“女子”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5.重点实词
(1)安居而天下熄 熄:_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命之 命:____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往:______________
(5)无违夫子 子:______________
儿子
指战争平息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教导
去,到
(6)以顺为正者 顺:______________
正:______________
(7)与民由之 由:______________
(8)独行其道 独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______________
原则,行为准则
顺从
原则
实行
独自,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______________
焉:______________
以顺为正者 以:__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
作为
指示代词,这
怎么
介词,把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1、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
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
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糟粕之处:
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父母之命不可违
首先,富贵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生活中确实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指导意义?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景春曰:“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立天下之,行天下之。得志,不得志,。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威武不能,此之谓。”
曰:“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安居而”
曰:“是焉得为 ?子未学?丈夫之冠也,;女子之嫁,,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以顺为正者,妾妇。居天下之,立之,行 之。得志,不得志,。富贵, 贫贱,威武能,此之。”
曰:“岂不诚?一怒而,安居而”
曰:“是 ?子未?丈夫 也,;女子之嫁,,往送,戒之曰:‘往之,’以顺为 ,妾妇。居 之,立 之,行 之。得志, ,。富贵, 贫贱,威武 ,此之。”
曰:“岂?一怒 ,安居 ”
曰:“是 ?子?丈夫 也,;女子,,往送,戒:‘往之,’以顺为 ,妾妇。居 之,立 之,行 之。得志, 。富, 贫,威 ,此。”
(共30张PPT)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拔;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PPT模板:www.1ppt.com/moban/ PPT素材: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www.1ppt.com/tubiao/
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PPT论坛:www.1ppt.cn PPT课件:www.1ppt.com/kejian/
语文课件:www.1ppt.com/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1ppt.com/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1ppt.com/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所以。将:将要。降:下达。任:责任,使命。于:给。
是:这样的。必:一定。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乱:使....扰乱 所以:用来
拂:违背 曾益:增加 曾,同“增”,增加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身体饥饿,身受贫困之苦, 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于:在。喻:通晓。入:国内。出: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抒发在声音里,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士
古义: 今义: ;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是人也
古义: 今义: ;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二、古今异义词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④生于忧患
三、多义词
发 ①发于畎亩
②?发于声
?而: ①而后作
②?而死于安乐也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法家拂士
(从)
(给)
(在)
(由于)
(表示承接)
(表示并列??) ?
(违背)
(同“弼”,辅佐)
(被任用)
(表现)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佐
请你
找一找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证了什么内容?
思 考: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一层
第二层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别)
(一般)
(客观)
(主观)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导致灭亡。
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
国家
正
反
小
大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让你想起了哪个成语,哪个名句?
(1)这句话是警策语,在文中起揭示中心论点的作用。
(2)居安思危。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试举一个例子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2)后唐庄宗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 ,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1)吴王夫差,即位当年遵从父王阖闾的遗训 ,与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不久打败越国,并一度取代晋国夺得霸主地位。后来沉迷美色,骄奢淫逸,最终兵败自杀。
小结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提出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怎么?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探究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两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篇:
第二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采用了 的方法
短文的论点在文章
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多用排比句式,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1、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2、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与文章相关的名人名言
拓展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7、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获释回国后,与百姓共同劳作,苦心经营,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打败消灭吴国,称霸天下。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3、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个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