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
③阐明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又是 有限的。(重点)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交流的能力;
②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②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学法指导:
游戏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小组竞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①助学卡、彩色粉笔。
②准备PPT课件和“播报雾霾”“微山湖红河湿地的风光”等视频资料、《在自然状态下,小鱼和大鱼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的动画。
学生准备
①收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
②卡纸贴、胶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
列举常见的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复习、交流有关“生态系统类型”的知识。学生互相评价或补充。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热点分析】
请大家看一个实例:
播放央视《东方时空》播报雾霾的视频。
雾霾天席卷全国,八亿人受影响,1月30日全国灰霾面积达到143万平方公里。
请大家简要说说雾霾形成的原因。
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影响到了周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怎样应对这些“影响”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目标
学生观看视频,并谈谈雾霾的成因。(工业粉尘、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社会热点的分析,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提高课堂效率。
引导探究
释疑解惑
12分钟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视频展示:微山湖红河湿地的风光
如果我们把湿地生态系统理想地假设成只有水草、小鱼、大鱼三种生物,
请大家尝试写出此食物链。
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请大家交流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
助学卡
(附在最后)
【游戏体验】
1、游戏规则:在助学卡一个区域,摆放三层卡纸贴,上层摆20张卡纸贴表示水草,中层放15张卡纸贴表示小鱼,下层放10张卡纸贴表示大鱼,先假设水草由于某水污染原因数量减少,拿掉5张,请同学们通过减少和增加对应图案的办法来模拟其它生物的变化情况。
水草
小鱼
大鱼
【合作探究】
2、通过活动体验,请同学们尝试着用坐标、曲线表示水草、小鱼和大鱼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在数量上水草、小鱼和大鱼有什么差异,在坐标图上的位置怎么分布?
在已知草的数量曲线后,
你怎么确定小鱼和大鱼的数量曲线?
可以分段考虑草数量的减少是因为什么?数量的增加又是因为什么?小鱼的数量跟大鱼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实物投影各小组的曲线图
【层层推进】
(2)教师点拨:演示《在自然状态下,小鱼和大鱼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的动画。
(实线表示小鱼的数量变化,虚线表示大鱼的数量变化)
同时出示讨论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层点拨:
①自然状态下,小鱼和大鱼的数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自己维持稳定和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能力?)
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是稳定的,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
学生观看视频,感叹大自然的美。
尝试写出此食物链。
明确游戏规则,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助学卡上的表格。
学生根据提示讨论,并在事先准备好的 助学卡上画图。
交流、展示
小组派代表交流,并能说出画图的理由。
各组讨论交流思考后,发表意见。(1、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其他同学互相补充和评价。
利用学生熟悉的微山湖红河湿地,让学生感觉很亲切。
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友情提示”部分提醒学生从“能量流动的特点”的角度考虑三种生物数量的多少。
画出湿地系统中水草、小鱼、大鱼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要分解降低难度,利用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对关键的做提示,这样难度就降低了,学生就能画出来了。
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得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有规律的,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的平衡”。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
过渡:不同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一样吗?
进一步提出问题: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与什么有关呢?
【竞赛活动】
活动提示:请先写出本组两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通过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缺失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判断其调节能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图片
男生组
荆河公园 滕南校园
女生组
我班鱼缸 我市小黑河
刚才大家比较的非常认真,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比较的结果?
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刚才分析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过渡: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请大家看一个事例:
【实例分析】
2013年3月28日,来自河南癌症村的一组画面让人震惊:因污水过河将鱼儿呛得跳出水面。
通过以上事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调查报道】
请各组(每班有固定的学习小组)分别展示课下收集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
对于小记者的报道和该组其他成员提供线索的,都有加分.比比各组谁的见识最广.
(评比优秀小组,及时表扬鼓励)
展示几组对比鲜明的图片:“美丽的大自然”和“被污染的不能自净的环境”
(图片附在教学反思后)
为了天更蓝,山更绿 ,水更清 你能做些什么?
回答:不一样。
分成两大组(男生组和女生组)
男生组比较荆河公园与滕南中学校园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女生组比较我们班的鱼缸与 我市小黑河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总结规律:
一般的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观看图片,各抒己见说自己获得的信息(河水被污染了、水质影响鱼的生活,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等等)
每组代表以生态小记者的身份汇报他们的资料(生物入侵、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有的小组还有图片和视频).
观看图片,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等)
分组活动调动可以学生的积极性和竞技意识。
通过比较两种身边的复杂程度不同的生态系统,使其明确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与自身的营养结构有关。(即让学生从事实中抽象出“概念”)
又为学习生物的多样性作了铺垫。
展示一个事例,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个活动难度不高,而且学生容易参与进来,提高其积极性,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再一次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铭记“人类不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教训”,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4分钟
【知识整合】
过渡:同学们说的很好,如果能付诸实践,老师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回顾本课的学习历程,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通过大家的交流发现大家有很多收获,那你会应用这些收获吗?
【迁移应用】
.[资料分析]: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思考讨论]: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所学到的知识,感悟到的方法,某个同学的精彩表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等等)。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交流,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多种能力。
通过学以致用将所获得的知识回归到实践中。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
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
1、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 之中。
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 越多, 越复杂, 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 越少, 越简单, 就越小。
3、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 的,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 就会遭到破坏。
B类:
1.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A.具有复杂的食物链结构
B.消费者种类和数量多
C.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多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任何外力的影响都是可以恢复的
B.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越强
C.生态系统结构越简单越容易被破坏
D.正常生态系统中物种和数量相对稳定
C类
上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田鼠和猫头鹰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情况。请分析:
(1)三条曲线代表的种群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的地位分别是__________
(2)由于猫头鹰被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使其__________ 能力受到影响.
【课外实践】
我们的校园正在改建中,分组调查和勘查整个校园。小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更好的生态校园建设方案。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互相评价、纠正。
将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提出来组内交流、讨论。
将作业成果实物展示,其他同学评价或补充。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应用。同时在学生的答题时,强调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设计不同梯度的题目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符合生物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
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大胆放手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游戏、绘图、分组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新知的得出水到渠成。
设计的几个活动,能够让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周围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图片、事例等等),使学生感动很亲切。
本节课不足之处:
绘制曲线图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完成不太好。
学生收集的事例较少,相同的较多。
清澈的河水 污染的河流
茂盛的森林 被砍伐后的森林
蔚蓝的天空 灰色的天空
洁净的道路 垃圾堆积的道路
助学卡
【游戏体验】
1、游戏规则:在下面的图表上,摆放三层卡纸贴,上层摆20张卡纸贴表示水草,中层放15张卡纸贴表示小鱼,下层放10张卡纸贴表示大鱼,先假设水草由于某水污染原因数量减少,拿掉5张,请同学们通过减少和增加对应图案的办法来模拟其它生物的变化情况。
水草
小鱼
大鱼
【合作探究】
2、通过活动体验,请同学们尝试着用坐标、曲线表示水草、小鱼和大鱼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在数量上水草、小鱼和大鱼有什么差异,在坐标图上的位置怎么分布?
在已知草的数量曲线后,
你怎么确定小鱼和大鱼的数量曲线?
可以分段考虑草数量的减少是因为什么?数量的增加又是因为什么?小鱼的数量跟大鱼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数量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