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0 10: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能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看、摸、听、说等科学的常用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特点及相应对策)
教学内容: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并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相应对策: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点及相应对策,学法研究)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其实对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已有了非常丰富的直观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什么策略或方法,如何运用,达到什么目的)
1.将抽象转为直观,凸显探究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科学课中常用的(看、摸、听、说)观察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不会觉得陌生,更容易理解。
教给方法,对学生由扶到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创新演示实验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①黑豆在鼓面上跳动;②音叉触碰乒乓球。目的是将一些不容易看得见的振动现象间接放大,从而让学生明确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一概念。
注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中,孩子们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老师的困扰。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教师们追求的教学目标。本课中,我把学生分成5组,以组长为核心,明确分工,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实验习惯与严谨的实验品格。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白板技术的结合,贯穿整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首熟悉的歌《幸福拍手歌》,好不好?我们一边唱,一边根据歌词做动作,来,我们唱起来!
(视频展示)
师:同学们刚才在唱歌的时候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啊?(生:拍手的声音,跺脚的声音,歌声.......)
师:那你们可以再展示一些我们身边的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吗?
生:演示。
师总结,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真是产生声音的专家啊,能用这么多方式产生不同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大家还想了解什么呢?
生:声音是怎么控制的?声音是什么传播的......
师:今天,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现象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我们以后研究声音其它问题的基础。
[课件演示]
引出课题,板书。
科学猜想。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生:碰撞、敲击、摩擦......
进行探究。
1.探究活动一:边说话,边用手摸自己喉头。
师引导启发: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说话。那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跟我说——我们爱科学!一边说,一边用手摸自己颈前喉头部位,看看能感觉到什么?
生:感觉到振动.....
师:那现在看看老师这样——我只是嘴巴动,但不发出声音,还能感觉到喉头在动吗?
生:不能......
师问:那这能说明什么呢?
引导学生:是不是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呢?
生:是........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活动二:鼓面。
师:出示鼓的图片与演示实验视频。
(视频展示)
探究活动三:音叉。
师:出示音叉。通过演示视频介绍音叉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后,让学生注意观察音叉是否在振动。
师讲解分组实验要求:
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要求)
明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解决问题:怎么才能比较容易直观地感知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要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并记录好记录表,并让各小组长上来完成任务表中的问题。
(视频展示):音叉触碰乒乓球。
分析与论证:
师:根据大家的实验记录,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师总结:大量的实验、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有些振动我们是看得见的,有些振动我们不容易看见。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收拾整理好音叉。
拓展延伸与情感教育。
小游戏:猜声音。[课件演示]
2.师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它们产生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振动。所以,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还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控制好声音,避免吵到别人。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板书设计
三(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科学猜想
探究活动
分组实验
拓展、情感教育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设计思路: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科学课堂充满快乐。
通过实践,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体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多媒体应用分析:
利用白板的播放功能直接加入演示视频,能让师生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直接有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利用幕布功能,揭示课题前保留神秘感。
设计思路:
体验科学猜想,培养创新思维。学生模仿,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设计思路:
让学生初步体验间接放大的科学观察方法,渗透科学方法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多媒体应用分析:
利用白板中的聚光灯、橡皮擦、批注、激光笔等功能,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在研究对象上,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效率。
通过改变演示实验的方式,可以改变课堂中的观察死角,可以让所以的学生都能从屏幕中了解实验中的操作要点和技术要求。学生们通过模仿、自主探究,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多媒体应用分析:
通过白板展示实验记录表,可以让各个实验小组对比自己的实验中有什么可以交流改进的地方,提高小组间的交流效率,促进有效课堂。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鼓励学生要学会观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