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五课。教学是在前四课对声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知道了“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声音有音高音低及强弱之分”等,对声音单元的学习引发了足够的兴趣。本课的任务是在学生足够的兴趣基础上,重点解决一个概念抽象性问题“声波”的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上能传播但效果不同。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通过土电话的活动和音叉引起的水波来建立声波的概念,第二是通过不同材质的传音活动来理解不同物质的传播声音效果是不同的,并通过月球上的对话和玻璃钟内的闹钟来强化空气是传播声音重要音质。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通过本课的实验教学活动让他们逐渐理解。?
三、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基本遵循教材的编写顺序,但教材安排的不同材质传音效果的对比实验加以了调整。教材安排的活动学生难以操作,并且 老师在课前自行的感知操作中,难以区别声音效果,因为本身物体在和音叉接触后就阻止了音叉的振动,传到耳朵只是“扑扑”的断声。为此对实验加以了调整,用不同的电话线来制作土电话,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来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也不同。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真空不能够传播声音,以及宇航员的太空是怎样传递声音的,同时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简单设置。
教学准备: 小音叉、水槽、示范引入师用“土电话”装置(绳子大约2米)、同样长度不同材料(铜线、棉线、细铁线2米长)的土电话装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经常打电话吗?(生回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部电话(师出示土电话),那么,谁愿意来打打电话呢?(找几名学生打电话)。
2、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声音是怎样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3、学生思考。
4、讲述: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声音的传播)。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讲述:为了弄清声音是怎样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这个问题,我们借助音叉(出示音叉)与水来帮助我们解决。
2、教师边解说边实物演示: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请同学们观察水面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学生思考交流。
4、学生汇报。
5、师小结:水面的波动是由音叉的振动传递到水的,由此可以知道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时,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的物体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
6、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7、学生汇报。
8、师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9、学生讨论:上课的铃声响起,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这个铃声又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怎样传播的?
10、学生汇报。
11、师小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三、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提问:那么,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是否一样呢?谁来说一说你的猜测?
2、找学生说一说猜测。
3、提问:要检验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必须怎样做?
4、学生:实验验证。
5、师:好,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三部土电话:导线分别为铜线、棉线、细铁线),下面请同学们以打电话的形式来实验探究哪一种材料传播的声音效果好?并完成手中的实验表格。在做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实验要求。
6、课件出示实验要求,找学生读。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学生做实验并完成表格。
传声物体
铜线
棉线
细铁线
能否感受到声波让物体的振动
能否听到对方的发声
哪种材料传声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9、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10、师小结: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在不同的物体中产生的振动不同,所以在不同物体中声音传播的效果也不同。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扣在罩子里的闹钟)讲解: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成了真空,我们就只看见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见声音。
2、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讲话,虽然站得很近,但却用无线电设备通话,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课件播放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的表格,让学生了解。
4、课件出示考考你:我们能解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
5、学生解释。
五、汇报收获,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