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0 19: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5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能说出“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能运用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3.能说出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能说出“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能掌握课文内容所讲之方法,在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2、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的特色。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3、古代“苦吟”名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



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 (方干《赠喻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廷让《苦吟》)

二、阅读全文
预习检测
(1)正音:
锱( )铢( ) 镞( ) 岑( ) 牍( ) 下乘( ) 蕴( )藉( ) 付梓( )
(2)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3)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对比辞典里“咬文嚼字”的原义而言。)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三、理清结构
1、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
2、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文字和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第6~7段):文字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第三部分(第8 段):在文学和写作中应当做到咬文嚼字。

四、探究学习
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
1、作者用了哪些实例来论证“咬文嚼字”?



2、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1)郭老改词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2)李广射虎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3)贾岛推敲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4)苏轼诗句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5)套语滥调例说明什么道理?



五、重点突破
1、为什么必须咬文嚼字?
答: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答;

3、如何理解本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的特点?
答:


六、检测反馈
套板反应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套板反应。试举几个例子?






语文必修5
《咬文嚼字》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题: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问题: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2、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5月3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①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 ②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语文必修5
《咬文嚼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能说出“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能运用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3.能说出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能说出“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能掌握课文内容所讲之方法,在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2、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的特色。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3、古代“苦吟”名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
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 (方干《赠喻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廷让《苦吟》)

二、阅读全文
预习检测
(1)正音:
锱( zī )铢( zhū ) 镞( zú ) 岑( cén ) 牍( dú ) 下乘( chéng ) 蕴( yùn ) 藉( jiè ) 付梓( zǐ )
(2)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推敲——— 用来形容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反复思考。(贾岛跟韩愈对话)
蕴藉——— (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学富五车——— 形容学问渊博。(“车”古时候比喻国家。)
才高八斗——— 形容人文才高,知识丰富。(出自谢灵运称赞曹植。)
(3)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对比辞典里“咬文嚼字”的原义而言。)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理清结构
1、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
2、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文字和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第6~7段):文字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第三部分(第8 段):在文学和写作中应当做到咬文嚼字。

四、探究学习
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
1、作者用了哪些实例来论证“咬文嚼字”?
【答案】(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1)郭老改词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①引出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总结: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李广射虎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总结: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3)贾岛推敲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总结: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4)苏轼诗句一例说明什么道理?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糊而意蕴丰富。
总结:要善用联想义。
(5)套语滥调例说明什么道理?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总结:注意避免误用生僻字词。
①板书设计:
郭老改字: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李广射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贾岛吟诗: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苏轼改诗:要善用联想义
套板反应:注意避免误用生僻字词
②归纳提炼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五、重点突破
1、为什么必须咬文嚼字?
答: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景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答: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是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时,要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3、如何理解本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的特点?
答:文章先从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谈起,引出了“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然后从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的例子中得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这一结论。接着又用“推敲”的例子,更进一步阐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既然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就涉及自动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前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不易控制。正因为后者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很神妙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流弊,使人们不敢创新。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六、检测反馈
套板反应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套板反应。试举几个例子?
生活中的:发言稿的雷同格式;
节日收到的短信祝福语;
电影中的情节设计;
写作中的: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
助人为乐的故事千篇一律。
父爱母爱的文章故事雷同。
人物描写都是“高高的鼻子,黑黑的眼睛……”
材料也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板凳、爱迪生的鸡蛋……”


语文必修5
《咬文嚼字》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题: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问题: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5月3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①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 ②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参考答案:①校长是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3日)。
? ②是校长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