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语文必修5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等词的用法。
2、了解骈体文的特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3、学习本文写作手法,锻炼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重点难点
1、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2、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2、“序”的简介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3、“骈文”简介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4、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自主学习
1、 重点字词
(1)、通假字: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2)、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古,迎接;今,迎合。
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古,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3)、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腾蛟起凤: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作状,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望。
(4)、特殊句式:
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于)寒,声断衡阳之浦:省略句。
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
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句。
(5)、成语: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物华天宝: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人杰地灵: “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
老当益壮: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穷且益坚: 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桑榆暮景: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老年的时光。
胜友如云: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命运多舛: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天高地迥:天空深邃遥远,大地平坦辽阔。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2、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3-4):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5):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四、合作探究
1、齐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表现洪州地理风貌的语句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表现洪州物产珍异、人才杰出的语句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参加宴会的人物有哪些: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4)、写自己与会的荣幸的句子是: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 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段中,交代时间的句子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描绘秋景的句子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写赴阁途中的句子是: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写楼阁四周山水的句子是: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写登阁远眺所见的句子是: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选一个你觉得描写景物最绝妙的句子,赏析其妙处。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其次,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描写的景物也显出层次:先写近水,后写远山。另外,一个“寒”字体现出潭的特征,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层叠的台阁耸立在翠绿的山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檐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向下俯视不见地面。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借视角的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另外,“翠” 突出山的翠绿;“飞”字描绘出檐阁高耸如鸟之欲飞,“丹” 字形容檐阁色彩的艳丽。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同时,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不仅明丽,而且鲜活,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不愧为“千古绝唱”。
④、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这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让读者对景物既有具体的感受,又能开拓视野,展开联想,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表现出虚实相映之美。
⑤、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突出人烟之阜盛。
3、这篇骈文,摹写景物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一气呵成,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那么,滕王阁的景物美在王勃笔下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
(1)注重景物的色彩变化之美。例如:寒潭清,暮山紫,飞阁翔丹,层台耸翠,青雀黄龙之轴,彩彻区明。
(2)注重景物的虚实相映之美。例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注重景物的上下浑成之美。例句:上出重霄,下临无地。闾阎扑地,舸舰迷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注重景物的远近层次之美。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变化。“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组成一幅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4、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1)“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2)“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3) “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4)“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5)“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6)“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7)“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8)“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9)“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5、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写人喻己),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五、学习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手法上,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