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0 21: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钱钟书



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用心揣摩体会。本文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体味,反复吟诵。
学习过程
1、 知识链接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梵(fàn)文 倾轧(yà) 轻鸢(yuān)剪掠 引吭(háng)高歌
颦蹙(píncù) 给(jǐ)予 吞声咽(yàn)理 应(yìng)运而生
缄(jiān)默 精髓(suǐ) 呶呶(náo)不休 数(shuò)见不鲜
叫嚣(xiāo) 熨(yù)帖 了(liǎo)不足奇 一蹴(cù)而至

2、成语识记
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动人。
拔木转石:能把树拔出来,能把推转起来,形容力量很大。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一蹴而就: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数,屡次,经常。鲜,新鲜,新奇。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3、浏览全文,从文中划出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a、篇幅短小
b、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c、“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d、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4、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异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2)篇幅:同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3)韵味:同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4)风格:异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
(5)内容:同
外国——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中国——??同????????
分析: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3段.篇幅短小。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第4.5段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第6段“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第7段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
【答案及解析】(1)他能辨别,他只能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2)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避免概论,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3)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暗含讽意。对他象科学家那样避免概论的做法,作者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2、阅读文章第三段,“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及解析】本体:鞋子;喻体:诗体,亦即诗歌的形式。本体:脚;喻体:诗心,亦即诗歌的内容。这个比喻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种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
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 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 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

3、阅读文章4-5段,思考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
A.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A.答:【答案及解析】“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B.答:【答案及解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在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目送友人远去,自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4、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四、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五、教学反思

语文必修4
《谈中国诗》节节过关达标检测(教师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叫嚣(xiāo)   咆哮(xiāo)羡妒(xiàn) 管弦乐(xián)
B.精髓(suǐ) 凑泊(pō)纸鸢(yuān) 樱桃核(hé)
C.梵文(fàn) 撩起(liāo)解数(xiè) 哈巴狗(hǎ)
D.卓越(zhuó) 竦峙(zhì)曾经(cénɡ) 空城计(kònɡ)
解析 A.哮xiào;B.泊bó;D.空kōnɡ。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________。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2)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________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________;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3)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________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A.暗合  忽略  差异  除非
B.契合  忽略  差别  除非
C.契合  忽视  差异  因为
D.暗合  忽视  差别  因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行动点首先是领导干部放下那种居高临远的架子,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为人民谋利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根本点。
B.一个时期以来,郭明义群体的模范事迹在我们学校到处传颂,他的事迹中体现出的荡气回肠的精神,感动并激励了全校师生。
C.据说,王勃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是他在醉酒之后一蹴而就的,文中所显露的才气震烁着古今,王勃也因之成为千古奇才。
D.美国习惯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习惯了世界宪兵的角色,在他眼中,看不得别国发展,别国发展了,他就大叫威胁,大加打压,如此看来,他对中国的指手画脚,百般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析 A.居高临远:处在高处看得远,形容目光高远;B.荡气回肠:形容(音乐、言辞)十分动人;C.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用在此处不妥,应为一挥而就。D.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解析 本题中,B项,缺主语,删去“对”,在“绝不能”前加“我们”。C项,缺宾语,在“幸福”后加“的体验”。D项,句式杂糅,删去“所导致的”。
答案 A
5.钱钟书先生语言幽默、笔法灵动、善用比喻来说理。下面是对文本中几个句子的解说,对照文本,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
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引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是说中国诗追求抒情性,并没有像西方诗一样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再有抒情诗,而是一蹴即至崇高的境界。
B.“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句中用“轻鸢剪掠”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中国诗轻短的特征。
C.“假如鞋子成了脚,脚也便成了鞋”——这里用“鞋子”比喻诗心,用“脚”比喻“诗体”,形象地说明“诗体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D.“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用“蛛丝网”作比,说明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征;用“钢丝网”作比,显现西洋诗的厚重。
解析 C项中“鞋子”喻诗体,“脚”喻诗心。
答案 C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_____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________。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语段两个层次,一是谈创作活动与作品的关系,二是谈作品表现出的作者的个性特点,据此分析填入即可。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7~10题。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7.“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句话中的“特别‘中国’”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别“中国”是指独特的中国特色。
8.作者用“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的什么特点?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就充西洋的特点。借此说明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9.“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作者为什么说读外国的诗歌会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中国诗和西洋诗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我们读外国诗的时候会经常发现外国诗里有本国诗的成分,所以说会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10.既然中国诗与外国诗是相通的,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外国诗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研究外国的诗会使我们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如到外地旅游能增加对家乡的爱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