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题汇总七上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题汇总七上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20 17: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中考题汇总
一.选择题
(2012-1)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深入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 调查法
答案A
(2012-2)右图是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毛细胞图,则该细胞在载玻片上的放置状况是



答案C
(2013-1)右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纵切图,该图缺少的根尖结构以及要想看到这一结构应采取的正确操作是
A.成熟区向下移动装片 B.成熟区向上移动装片
C.伸长区向下移动装片 D.伸长区向上移动装片
答案:B
(2013-4)某同学将甲、乙两盆相同的天竺葵放在阳台上,甲盆每天大量浇水,乙盆4~5天浇水一次。一段时间后,甲盆天竺葵开始发黄落叶,而乙盆生长正常。造成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影响了蒸腾作用,造成叶片受伤
B.造成土壤缺氧,影响天竺葵的呼吸作用
C.造成土壤缺少二氧化碳,影响天竺葵的光合作用
D.造成土壤中矿物质缺乏,影响叶的生长
答案:B
(2013-17)以下是某同学为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黄栌叶色而进行的实验设计,符合要求的是
A.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
B.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
C.甲组置于低温环境中,乙组置于高温环境中
D.甲组土壤保持湿润,乙组土壤保持干燥
答案C
(2014-1)“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所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答案D
(2014-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调换至高倍物镜下观察时,除要调节细准焦螺旋外,还需调节反光镜(或亮度调节钮)和光圈。正确操作分别是
A.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缩小 B.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放大
C.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放大 D.用凹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缩小
答案C
(2014-4)下列实验与实验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模拟呼吸运动实验,能说明肋间肌和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B.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实验,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伞藻嫁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B
(2014-7)将甲、乙两盆大小和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植物,白天置于光照、湿度等相同环境下培养,夜晚将甲置于相对温暖的环境中,乙置于相对凉爽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二者的生长状况。该实验的变量为
A.温度 B.光照 C.湿度 D.空气浓度
答案A
(2014-13)以下是利用幼小蝌蚪和甲状腺激素探究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实验组饵料中添加甲状腺激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B.实验组与对照组应饲喂等量的同种饲料,放在相同的环境中饲养
C.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饲养环境应适合蝌蚪的生长和发育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蝌蚪数量应相同但大小和发育程度可不予考虑
答案D
(2015-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具备的特征是
A.具有细胞核 B.呼吸并消耗氧气 C.繁殖后代 D.能进行反射
答案C
(2015-2)下图是某同学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几个视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该同学先后看到的视野依次是③④②①⑤
B.若观察过程中没有更换目镜,则观察视野⑤时用的物镜比观察②时用的物镜短
C.观察到视野④后,该同学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可观察到视野②
D.要使视野①的亮度增加,把显微镜移到明亮处即可
答案:A
(2015-9)某实验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馒头中的淀粉遇碘变蓝,淀粉被分解后蓝色会消失。为探究影响馒头在口腔内消化的因素,他们取等量的四份馒头和相同的四支试管,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下列分析不科学的是
试管1 馒头碎屑 2滴碘液+2ml清水 搅拌 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试管2 馒头碎屑 2滴碘液+2ml唾液 搅拌 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试管3 馒头块 2滴碘液+2ml唾液 搅拌 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试管4 馒头碎屑 2滴碘液+2ml唾液 不搅拌 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A.实验过程中四支试管都应置于37℃温水中
B.试管1和试管4对比适合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
C.试管2和试管3对比适合探究牙齿咀嚼的作用
D.试管2和试管4对比适合探究舌搅拌的作用
答案:B
(2015-19)教材中的下列实验设立了对照组的是
A.观察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B.观察花的结构
C.观察果蝇的发育过程 D.观察鸡蛋的结构
答案:A
(2016-1)种植在同一片田地内的玉米,其形态结构基本一样,但由于水肥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玉米有高有矮,这说明生物体
A.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B.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C.能够生长和发育 D.能够繁殖后代
答案B
(2016-2)为证明黄栌叶片变红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需将黄栌盆景放置在不同温度的恒温箱内进行处理,这种生物学探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答案D
(2016-3)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过程中,若视野从甲调整为乙,需要移动装片的方向以及应先后调节的显微镜结构一般是






A.向上 ③② B.向下 ④② C.向上 ③① D.向下 ③②
答案A
(2017-1)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若要断定视野中的一个黑点是在物镜上,需要移动或转动显微镜的结构是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2017-2)2.下列对教材中“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实验法
B.实验目的是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C.该实验能够说明草履虫具有应激性
D.将实验动物换成“水蚤”,一样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D
(2017-8)初中生物教材中,著名科学家与其相关学说或科学实验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科学家 相关的学说或科学实验
A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著名的曲颈瓶实验
B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进行了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
C 科学家沃森(美)和克里克(英) 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前苏联科学家奥巴林 提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
答案:C
(2018-1)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生物体
A.能够生长和发育 B.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C.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2018-2)下列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的部分操作,正确的是
A.对光时要让反光镜对准直射阳光以获取明亮视野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过程中,应从侧面注视装片
C.观察未经染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应适当调暗视野
D.欲将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C
(2018-3)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1mL)培养大肠杆菌,培养36小时后获得的结果如下。能说明维生素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的是
培养皿 培养基 培养皿上的菌落数
Ⅰ 琼脂、糖类 35
Ⅱ 琼脂、糖类、维生素 250
Ⅲ 琼脂、维生素 0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Ⅲ D.Ⅱ
答案A
(2018-4)科学家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揭示出生命的奥秘。在下列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B.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的建立
C.孟德尔发现遗传的基本规律 D.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
答案A
(2018-23)右图是根据“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该实验所要验证的假设是
A.在寒冷条件下种子的萌发
B.种子的发芽率受温度影响
C.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不同
D.在较高温度下种子更容易萌发
答案D
(2019-1)为了解潍县萝卜各个品系以及栽培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各萝卜主产区,考察种植环境、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员。其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测量法
答案B
(2019-3)某同学在观察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后看到甲、乙物像。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将甲变为乙时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B.由甲变为乙时视野变亮
C.乙中的结构2处于吸水状态
D.乙的细胞3中能观察到叶绿体
答案C
(2019-11)在四个相同的装置里分别装入等量的下表所示物质,搅拌均匀后密封,在对应温度的环境中同时放置一段时间。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装置 物质 温度(℃)
① 酵母菌+葡萄糖+水 25﹣30
② 酵母菌+水 25﹣30
③ 酵母菌+葡萄糖+水 0﹣5
④ 酵母菌+葡萄糖+水 95﹣100
A.①②对照,可验证酵母菌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自葡萄糖
B.①③④对照,可验证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C.在某一时间段①中的酒精浓度逐渐增加
D.将③④重新置于25﹣30℃的环境中,酵母菌都能继续发酵
答案:D
(2019-25)某研究员利用四组条件相同的大白鼠,探讨营养物质X和物质Y对大白鼠体重增加量的影响。对大白鼠的实验处理如表,获取四周内的体重增加量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甲 提供营养物质X,注射物质Y
乙 提供营养物质X,未注射物质Y
丙 未提供营养物质X,注射物质Y
丁 未提供营养物质X,未注射物质Y

A.甲、乙对照说明物质X对大白鼠的体重影响不大
B.甲、丙对照说明物质Y对大白鼠的体重影响较大
C.物质Y的成分一定是小分子有机物
D.物质X在四周内会使大白鼠的体重增加超过100克,而物质Y不能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012-30)(8分)某同学以桑叶和其他植物叶为食,通过让隔离饲养的家蚕进行食物选择,探究“家蚕取食桑叶是否属于先天性行为”。请帮其解决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家蚕的发育过程为 发育。
(2)该实验要求所选取的其他植物叶子最好和桑叶的颜色、形状相似,原因是 。
(3)为排除学习行为对实验的影响,研究小组最好选择第 组家蚕为实验对象。
①租来的体形较大的蚕;②租来的体形较小的蚕;③用受精卵自己孵化的蚕
(4)实验过程中,应以 为变量设计实验环境,让隔离饲养的家蚕进行选择。
(5)下图是该同学将剪成相同形状的桑叶和芹菜叶以及家蚕在玻璃板上放置方式的设计,你认为相对合理的是 。






(6)实验过程中需更换实验对象(家蚕),重复几次上述实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答案:30.(共8分)
(1)完全变态
(2)防止叶子的颜色、形状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表述合理即可得分)
(3)③
(4)桑叶和其他植物叶 (2分)
(5)D(2分)
(6)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表述合理即可得分)

(2013-27)(8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学问题(“[ ]”填字母,“”填具体文字):

(1)与大豆根瘤菌相比,图甲特有的细胞结构是[ ] ;与甲相比,大豆根尖伸长区细胞特有的结构有 。
(2)图乙内合成有机物的结构是[ ] ,表示有机物合成的反应式为: 。
(3)图丙的叶片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 。
(4)丙和丁是由完全相同的种子种在不同环境中长成的万寿菊,你认为长在降雨量较大地区的一株是 ,这一事实说明生物能够 环境。
答案27. (共8分)
(1)[B]细胞核 细胞壁、液泡
(2)[A]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2分,缺反应条件或条件不全,扣1分)
(3)器官
(4)丙 适应

(2013-29)(7分)下图是近期在某些国家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这一类似于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该病存在人传染人的可能。请分析回答:
(1)根据传播途径判断,上述疾病属于传染病。与人体细胞相比,其病原体结构特点是 。
(2)我国已加大对来自疫区人员的检疫力度,防止该疾病传入我国。这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属 。
(3)许多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体内能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 ,形成由 共同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4)科学家在实验室内仍保留着已被有效控制的SARS病毒样本,这是为了保护生物的
多样性。
(5)让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分别感染同种实验动物的不同个体,并观察、统计与分析其反应过程及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叫 。
答案:29.(共7分)
(1)呼吸道 没有(无)细胞结构
(2)控制传染源
(3)抗体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4)遗传(基因)
(5)实验法
(2013-30)(9分)以下是某水库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相对数量的关系图。三种生物之间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请分析回答:
(1)写出上述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
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包含 。
(2)若水库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获得15千焦的能量,则最多要消耗含 千焦能量的第一营养级生物。
(3)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发生的数量变化是 。
(4)调查发现,可能由于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以下是为验证调查结果所做的相关实验,请你帮助完善有关过程:
①取甲、乙两个相同的养鱼盆,甲盆放入适量的取自水库A区的水,乙盆放入
作为对照。
②准备同种大小相近的健康鱼若干条,随机取适量放入甲盆中,再取
。放入乙盆中,在相同条件下养殖一段时间后观察。
③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
答案30.(共9分)
(1)甲→丙→乙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1500(2分)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其它合理答案亦可得分)
(4)①取自水库其它地方的优质水 ②等量的鱼 ③若甲盆中鱼大量死亡,则说明调查结果正确,否则调查结果不正确(2分)(其它合理叙述亦可得分)

(2014-26)(9分)以下是某绿色开花植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与银杏相比,该植物所特有的生殖现象是 。
(2)图乙中的气孔是由图中的[ ] 围成。图丙表示同一植物在不同地区由于受降水量影响而导致叶片上气孔数量的差异,则 地区的降水量最大。
(3)一朵花授粉前,对其进行套袋处理,该花依然能结出一个成熟的果实,则该植物花的类型和传粉方式分别为 。若该植物的一个果实内含有多粒种子,说明它的每个子房内有多枚 。
(4)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为 ,这些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先要进行 。
(5)对比发现,学校实验田中该植物的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产量低。为寻找原因,同学们将肥力均匀的实验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后进行种植实验。结果如下: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施肥情况 含磷无机盐 含氮无机盐 含钾无机盐 不施肥
植物的收获量(千克) 68.11 48.83 47.72 45.22
设计种植实验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 ,
你判断该实验的实验结论应为 。
答案26.(共9分)
(1)双受精(作用)
(2)[②]保卫细胞 B
(3)两性花、自花传粉 胚珠
(4)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 遗传物质的复制
(5)实验田中可能缺少某种无机盐(肥料)实验田主要缺少含磷无机盐(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2016-31)(10分)下图是被子植物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花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 ,其结构中 (填图中数字)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2)图中的花具有艳丽的花冠,可推断该植物传粉需借助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进行异花传粉,与自花传粉植物相比,异花传粉植物的优越性是

(3)多数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由胚珠中的[ ]
受精后发育而来。种子萌发后,细胞经过 形成各种组织、器官。
(4)某生物小组为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将同种植物的100粒种子平均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培养温度和实验数据如下表:
每天累计萌发的种子数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实验组(25℃) 9 12 20 30 40 45 48 50
对照组(18℃) 4 7 10 14 20 28 38 50
请回答:
①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温度外的其他培养条件应相同,特别是能直接影响种子萌发的 等。
②请在右图中将上表的实验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③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31.(10分)
(1)器官 2、4
(2)昆虫和其他小动物(答出昆虫即可得分) 产生的后代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3)[8]卵细胞 分裂和分化
(4)①水分、空气
②如图(2分,两条曲线描点、绘制基本正确1分,标注正确1分)
③该种子在25℃时比在18℃时更容易萌发(类似合理叙述亦可)

(2017-26)(9分)以下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请回答:


(1)植物由小到大土壤中减少的主要成分是 。这种成分主要由乙中的[ ] 吸收,再由茎中的 输送到植物体的枝叶。
(2)图甲是植物的芽,由于细胞的 ,芽才会逐渐生长发育。按照芽将来发育成的器官分,该芽属于 。
(3)大豆种子中贮存丰富营养物质的结构是由图丙中的[ ] 经受精作用发育而成。
(4)研究表明,当植物遇到干旱时,体内“抗旱蛋白”能促进该植物关闭气孔、休眠、生长抑制,这样有利于减少水分的 。
(5)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用甲、乙两个相同水槽各培养10株相同的幼苗,在甲水槽中加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则乙槽中应加入 。
答案:26.(9分)
(1)无机盐 [1]成熟区导管(输导组织)
(2)分裂、生长、分化 枝芽
(3)[4]卵细胞
(4)散失和利用
(5)等量的完全营养液(2分)
(2017-27)(8分)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该病能从禽类传染给人,哺乳动物之间可通过飞沫传播。请回答:
(1)分析可知,H7N9禽流感具有传染性和 等特点,结合其传播途径判断该病属于 传染病。
(2)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属于 ;与人体细胞相比该病病原体的结构特点是 。
(3)人类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禽流感,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 ;
接种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4)为验证一种新药对H7N9禽流感的疗效,实验者给感染动物甲注射了新药,给另外一种感染动物乙注射等剂量的常规药剂。写出你对该实验的改进建议:

答案:27.(8分)
(1)流行性 呼吸道
(2)传染源 无细胞结构
(3)抗原 保护易感人群
(4)将同种、相同生理特征的H7N9禽流感感染动物若干,均分成两组实验。(2分)
(2018-27)(8分)以下是某同学利用新鲜菠菜叶进行有关实验后绘制的效果图。请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中填标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甲[ ] 细胞构成了叶的营养组织。Ⅱ侧表示叶片的 (向光面/背光面)。
(2)菠菜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图甲中的[ ] 进行;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图乙中的[ ] 。
(3)制作菠菜表皮临时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正确的操作是 。
(4)欲探究“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现提供:新鲜的菠菜叶,两个带有橡皮塞的大锥形瓶,带火星的细木条等。请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
答案27.(8分)
(1)3叶肉 背光面
(2)4气孔6线粒体
(3)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4)将等量的新鲜菠菜叶分别放入两个大锥形瓶内,分别进行光照和遮光处理,然后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检验有无氧气产生。(3分,分组、对照、结果检验各1分)





叶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