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天气系统》

文档属性

名称 《常见的天气系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12-15 20:36:00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常见的天气系统》 (说课稿)京山县实验高中 胡振明一、课标解读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这一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
2.初步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提高读图和分析现实天气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列表比较、分析简易天气图并结合我国现实的天气现象,认识各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强化知识、原理的实际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建立有效的课堂情景,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冷锋、暖锋的形成及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的天气变化及原因。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比较法
(二)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生、说学法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于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联系课标要求,将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师生互动学习法
2.分组讨论学习法五、说教学过程播放“天气预报”录像。提出问题1、你们想成为能借东风的诸葛亮吗?
2、你们能根 据大气状况识天气吗 一 、气团、锋面、锋线、锋的概念
二、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与天气
动脑筋:
冷气团一定位于锋面以下,暖气团一定位于锋面以上,对吗?为什么?
(三)、锋面类型与天气
1、冷锋与天气锋与天气
(一)、气团、锋面、锋线、锋的概念
(二)、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有云、雨、
大风等天气冷气团冷 锋锋前锋后锋线冷锋符号冷锋与天气过境前    过境时过境后
冷 锋一地的天气状况,由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决定的天气
系统天


征 过境前    天


征 过境时 阴天
下雨   
刮风
降温过境后
气温降低,气压升压,天气转晴天气晴朗,
气温高,
气压低冷 锋一地的天气状况,由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决定的暖气团冷气团 冷锋天气
系统锋与天气
(一)、气团、锋面、锋线、锋的概念
(二)、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有云、
雨、大风等天气
  (三)、锋面类型与天气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冷气团暖 锋锋后锋前锋线暖锋符号暖锋与天气过境前    过境时过境后
暖 锋县城一地的天气状况,由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决定的天气
系统天


征 过境前    过境时阴天,
连续性降水过境后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转晴天气晴朗,
气温低,
气压高
暖 锋县城一地的天气状况,由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决定的天


征 冷气团暖气团 暖锋天气
系统锋与天气
(一)、气团、锋面、锋线、锋的概念
(二)、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有云、
雨、大风等天气
  (三)、锋面类型与天气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准静止锋 暖气团主要在锋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冷气团冷 锋 暖 锋锋的类型 冷气团主动进攻暖气团主动爬升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被迫抬升被迫后退后前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暖气团降水分布气团运动特征图示天气特征1.? 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一 、气团、锋面、锋线、锋的概念
二、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三、锋面类型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四)知识建构ABCD(五)活动探究2、我国那些地方可能出现降雨,引起降雨的原因是什么?1、在图上指出A、B、C、D中那些是暖锋,那些是冷锋?3、试作一次天气预报员,报到我国这天的天气状况,并简述C锋面系统过境后天气又有什么变化?1、6~12这几天内气压、气温怎样变化?10201015101010059953、 9日前后出现的降水天气是由于
锋过境而造成的。2、6日前后该地受 气团控制?(六)、牛刀小试六、说启示课后教学反思与教学体会
  1、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效果较好。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上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了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