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9 说“木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9 说“木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3 10: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计划课时:(4课时+3课时练习讲解)

1、 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说“木叶”》,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文章以古诗中“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其核心内容是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理解它的关键是学习的结构安排上的特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由引古诗到探意蕴,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的会考中不断出现课本中的原文,而本篇文章是会考真题。高考中对文章的理解考得越来越细,常常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特别与古文化相关的内容,在本学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情感,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通过研读文本,从课文中的几个实例让学生尝试品味,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感而发。让学生从锻炼自己的思想感情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在推敲语言文字的同时推敲思想感情,从而更好的欣赏文学作品。
2、 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定位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2)教学目标解析
1、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三、问题诊断分析
(1)指出学习某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
 (2)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3)针对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关键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的一般模式
使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
5、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并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能够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第一部分:自 学
1、问题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
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2、介绍作者
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3、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第二部分:本课学习
互学、导学
问题一、研读课文,概括每一段落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结构,才能更好理解以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的论题。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概括并分组抢答,教师做出明确。?
问题1.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问题2.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问题3、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题二: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句,能够积累古诗词。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问题1、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6、课堂小结
“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

第三部分 检学
7、目标检测
练习1、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8、配餐作业
A组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阿巴斯与穆巴拉克讨论了重启巴内部和解对话的相关议题。阿巴斯说,埃及方面保证将继续周旋,力争促使巴内部和解对话尽快展开。
B.中行近日与泛美开发银行IDB签约了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此协议旨在解决国内企业开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市场的过程中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C.由于朝鲜当局无法保证必要的粮食供给,朝鲜居民很难度过这个冬天。另外,朝鲜年后将迎来金正日67岁的生日,在准备节日所必需的特别食品方面朝鲜捉襟见肘。
D.该项目产品实现产业化后,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将真正掌握技术主动权和制高点,LED芯片生产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内甚至国外的LED封装产品价格下降将马到成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悉,新基地建成后将会为驻中东以及亚洲的美军提供讯号及情报。其实,一方面美军靠卫星大肆获取他国情报,另一方面也紧紧盯住其他国家的卫星动向。
B.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
C.国家要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力量,同时给予陕南地区农村以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D.中国乃至亚洲的管理软件在继续研究和吸取国际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同时,更需要加强与中国和亚洲地区先进企业的结合,进行联合创新。
B组
1.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
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
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括号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 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我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 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    )(    )(    )(    )
?
C组
1.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面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作一点辨析。
梅 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3、4课时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定位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2)教学目标解析
1、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教学过程
问题一、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读懂诗歌。
师生互动:学生发挥想象组词,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问题1、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题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问题二、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师生互动:学生谈想法,教师做明确。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问题1、“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问题2、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在艺术语言中。
问题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色,会写诗一样的语言。
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文章内容,学生分组得出结论。?
问题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①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②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3、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第三部分:检学
四、目标检测
1、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提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 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五、配餐作业
A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 灼热 歧路 箫瑟
B.聒噪? 纱锭? 漂零? 沼泽
C.传诵? 涔涔? 饱满? 关键
D.钟爱? 潜藏? 捣衣? 干躁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 遏止 艰苦
B.消失? 遏止? 坚苦
C.消失? 遏制? 艰苦
D.消逝? 遏制? 坚苦??

B组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说“律师”
????????? 韩 栋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桓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槃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沿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l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6.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7.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入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入汉语系统。

C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青与绿
???????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
(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11.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12.怎样理解“青”比“绿”“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1)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两个成语,结构有什么不同?从表意角度分析两个“qīnɡ”的字形为什么必须两样?
(1)两个成语结构上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qīnɡ”字形有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