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 《梳理文言词语与句式》
教学安排课时:2课时
主备人:李福娇 辅备人:语文组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梳理文言词语与句式”指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和一些句式,包括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梳理文言词语和句式,就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其关键是培养对古代汉语的预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文言词语与句式”就是五本必修结束之后的一个回顾与复习。由于它还与之后的会考、高考有着引导及类比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本学科中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诗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不断地积累和梳理。
2、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定位
1、词类活用。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2)目标解析
1、词类活用,就是要掌握几类常见的词类活用。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就是要求培养对古代汉语的预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实词、虚词不准和忽略特殊句式表达效果,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文言词语的用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注意让学生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其关键是让学生培养对古代汉语的预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梳理文言词语与句式”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因为使用PPT教学,有利于知识点的补充以及答题模式的示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5、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 自学
小问题1:文言词语包括哪些?
明确:文言词语,包括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
小问题2: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哪些?
明确:文言虚词,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天、与、则、者、之。
第二部分 新课学习
互学 导学
问题一: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领悟及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通假字,并且能够掌握它们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帮助学生找到例题中的通假字有哪些?小组讨论该如何判断这些通假字?
小问题1:什么叫通假字?
明确:认知: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小问题2:通假字如何分类?
明确:分类: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根据下面提示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本字:
1.同音通假 如:蒲苇纫如丝( )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如:孰为汝多知乎( )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
小问题3:怎么辨别通假字?
明确:怎样辩别通假字: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象。我们知道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小问题4:什么是形声辨义法?
明确:形声辨义法: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问题二: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领悟及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一词多义,并且能够掌握它们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帮助学生找到例题中的一词多义有哪些?小组讨论该如何判断这些一词多义?
小问题1:一词多义里的本义及引申义是什么意思?
明确:认知:词的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把这“最初意义”叫作本义,这是词的本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说的,把该词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它也应该是引申义)
小问题2:词义的引申方式如何分类?
明确: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来。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指出下列句中“寒”的不同意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 例如,指出下列句中“节”的意义:
盘根错节(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单于壮其节( )
钿头银蓖击节碎( )
小问题3: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办法有哪些?
明确: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小问题4:多音多义词有哪些?
明确: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
读sh?,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
读zh?,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
小问题5:一词多义的词有哪些?
明确: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
例如:辨析“复”的不同词义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红罗复( )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
问题二: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领悟及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古今异义,并且能够掌握它们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帮助学生找到例题中的古今异义有哪些?小组讨论该如何判断这些古今异义?
小问题1:何谓古今异义词?
明确: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小问题2:古今异义词如何分类?
明确:
1.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江、河
2.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臭、谷 (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
3.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 例:涕(眼泪—鼻涕)信(信使—书信)
4.词的感彩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例:蚓无爪牙之利 先帝不以臣卑鄙
5.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要准确理解,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 等。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例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问题三:词类活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领悟及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词类活用,并且能够掌握它们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帮助学生找到例题中的词类活用有哪些?小组讨论该如何判断这些词类活用?
小问题1:何谓名词活用为动词?
1.圈出下面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字
(1)左右欲刃相如 (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未云何龙( ) 信未孚,神弗福也( )
(3)皆指目陈胜( ) 范增数目项王( )
(4)置人所罾鱼腹中( )
(4)一狼洞其中( ) 驴不胜怒,蹄之( ) 女幸而偶我( )
(5)刑人如恐不胜( ) 籍吏民、封府库( ) 我师道也( ) (6)榆柳荫后檐( ) 族秦者秦也(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2.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试按方法提示,翻译下面加横线的字:
A: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陈胜王( ) 沛公军( )霸上
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 )之 而后乃今图南( )
C: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女幸而偶( )我
小问题2:何谓名词作状语?
1.圈出下面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解释: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3)常以身翼蔽沛公( )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4)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 吾得兄事之( )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小问题3:何谓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
圈出下面句子中动词作名词的词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2)汝安敢轻我射
(3)一屠晚归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小问题4:何谓形容词活用?
(一)圈出下面句子中形容词作名词的词
(1)小学而大遗 (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
(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
(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
(5)四美具,二难并 ( )
(二)圈出下面句子中形容词作动词的词
(1)亲贤臣,远小人
(2)素善留侯张良
(3)秋毫不敢有所近
小问题4:何谓数词活用?
圈出下面句子中活用数词的意思
(1)六王毕,四海一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小问题5:何谓使动用法?
明确: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臣活之( )
小问题6:使动用法如何分类?
1.动词使动:圈出下面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词。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却匈奴七百余里
(4)外连横而斗诸侯
(5)序八州而朝同列
2.形容词使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一般可以翻译为“使+宾语+形容词”的形式。
试翻译下面句子中加线的部分: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3)足以荣汝身( )
3.名词使动:古代汉语里,名词常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一般可以翻译为“使+宾语+动词”的形式。
试翻译下面句子中加线的部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2)族秦者秦也( )
小问题7:何谓意动用法?
明确:定义: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意动;或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意动)。经常可以翻译为:
“把------当作(看作)------”“以------为------”“认为(觉得)------怎么样”
小问题8:意动用法如何分类?
1.形容词意动(翻译下面句子)
(1)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
(2)渔人甚异之( )
(3)于其身,则耻师焉( )
2. 名词意动(翻译下面句子)
(1)吾从而师之( )
(2)粪土当年万户侯( )
(3)(国君)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 )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小问题9: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之间有什么区别?
明确: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 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辨析下面两个句子(翻译)
(1)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六、课堂小结
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一个核心——实词的理解。
每一个实词都有着它最基本的意义,这些意义大都在我们的理解和把握之内;但每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解读实词时我们往往会忽略甚至忘记“这个实词”的“语言环境”——这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关键之处。如果在解答试卷时,我们离开了“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实词的“基本意义”来认知试卷上的实词,这样就会造成对实词理解的严重偏差。
第三部分 检学
七、目标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节选自《张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致思:用心思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文雅
C.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D.衡不慕当世 慕:趋附
答案 B
解析 雅:素常。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迁为太史令 再:再次
B.遂乃研核阴阳 核:考验
C.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居:担任
D.自去史职 去:离开
答案 A
解析 再:两次。
参考译文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思。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两次迁升后担任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经过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个职位上。
八、配餐作业
A组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罗玘,字景鸣,博学,好古文,务为奇奥。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玘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惟中秘书未读耳。”浚姑留之,他日试以文,乃大惊异。尤尚节义。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玘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恶,启远人慢朝廷心。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
(节选自《明史·文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输粟入国学 输:缴纳
B.尤尚节义 尚:崇尚
C.具识大臣贿交者 识:记载
D.或斥以他事 斥:指责
答案 D
解析 斥:贬斥。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四十困诸生 诸生:秀才
B.玘固请不已 固:坚决
C.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 国体:国家体制
D.固宜置重典 重典:重法
答案 C
解析 国体:国家的典章制度。
参考译文
罗玘,字景鸣,学识广博,喜好古文,追求奇特深奥。四十岁时还困厄为生员,缴纳粮米进入国学。丘浚任祭酒,提议南方人不能留在北京国子监。罗玘坚持请求不停止,丘浚骂他说:“你认识几个字,就如此倔强!”罗玘抬头回答说:“只有宫廷藏书没读过。”丘浚暂且将他留下,改日考试他文章,看过文章后非常惊异。罗玘特别崇尚节操道义。言官因救助刘逊全被关入监狱,罗玘进言说应当宽容他们以保全国家的典章制度。宦官李广死后,遗留下一本册子,详尽记载行贿结交他的大臣。皇帝大怒,命令言官指名弹劾上奏。罗玘进言说:“大臣是百官的表率,现在像这样,确实应该从重处罚。然而天下百姓及四方邻邦都仰望着大臣,一旦指名暴露他们的恶行,会触发远方之人怠慢朝廷的思想。臣请求降旨秘密告谕,让他们以生病为由辞职,或者用其他的事贬斥他们,或许可以不成为朝廷的耻辱,而进仕之路也清明了。”
B组
1、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释褐为大理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杭州仁和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谢平昔奖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其职事甚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脱下粗布衣服 (2)掌管 (3)往常 (4)督促
参考译文
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任杭州仁和县知县。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往常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王化基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回答说:“鞠咏有才干,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C组
1、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疑难处可以推断其义)
(1)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苏轼《艾子杂说》)
理会:追究
(2)“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①,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②于《李靖传》乃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③者也。 (《滹南遗老集》)
注 ①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②宋子京:宋祁(998—1061),宋朝史学家,与欧阳修同修《唐书》。③欲益反弊:想要好一点的表达效果,反而出现了弊病。
不安:不妥当
(3)(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①伐:夸耀
②辄:总是
③表识:标明旗帜
④止舍:驻扎宿营
⑤屏:退避
⑥部分:部署安排
⑦属:读zhǔ,跟随
⑧多:赞扬
参考译文
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总是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
九、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