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计划课时:(5课时+2课时练习讲解)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咬文嚼字》,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其核心内容是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理解它的关键是学习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由于近年来高考中对文章的理解考得越来越细,常常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咬文嚼字,在本学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通过研读文本,从课文中的几个实例让学生尝试品味,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感而发。让学生从锻炼自己的思想感情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在推敲语言文字的同时推敲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目标解析
1.理清课文的整体思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借鉴吸收。
2.锻炼自己的思想感情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在推敲语言文字的同时推敲思想感情。
3.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问诊断分题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不是典范的议论文,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很难在文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梳理文章结构入手,让学生在文中先找出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课堂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优化课堂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五、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第一部分 自学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5.蕴藉
6.付梓 7.尺牍 8.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第二部分 新课学习
互学、导学
(2)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大问题一:如何理解文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全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使学生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师生互动: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小问题1:课文总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一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小问题2:每个部分讲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升点拨:整篇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五、研习作品
大问题二: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上下文之间的连贯性。(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讨论。)
师生互动:学生给出答案,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
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实际是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弟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大问题三: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上下文之间的连贯性。(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学生讨论。)
师生互动:学生举手发言,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六·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 检学
7、目标检测:
1、第一部分用了几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2、分析第一部分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3、分析第二部分如何论述“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八、配餐作业
A 组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晕车(yùn) 红晕(yùn) 轮外圆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B.咀嚼(jué) 嚼舌(jiáo) 细嚼慢咽 (jiáo) 咬文嚼字(jiao)
C.没镞(zú) 斟酌(zhuó) 蕴藉丰富(yùn) 清沁肺腑(qīng)
D.岑寂(cén) 付梓(zǐ) 锱铢必较(zīizhū) 尺牍宣言(dú)
B 组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卢沟桥畔的景色是十分引人入胜的。每当晨蔼苍茫的时候,登芦沟桥,遥望低重的斜日,格外妩媚,西山海峰,笼罩着 轻烟,若隐若现,古桑乾河,银波 ,晓雾 ,是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立于卢沟桥的“芦沟晓月”碑,指的就是这一景象。
A.薄薄 粼粼 重重 C.淡淡 泛泛 蒙蒙
B.袅袅 闪闪 浓浓 D.阵阵 荧荧 茫茫
2.下面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0余名艺术家、教育家日前聚集在北京,研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B.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们的作用。
C.这个街心花园是一个离立交桥不很远、有一座雕像、有几十把长椅、四周种着苍松翠柏、中间有一块绿阴地。
D.《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之时,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
C 组
1.下列对词语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中石没镞zhònɡ?shí?méi?zú????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
B.学富五车xué?fù?wǔ?chē??????才高八斗cái?ɡāo?bā?dǒu?
C.推陈出新tuī?chén?chū?xīn??落入下乘luò?rù?xià?shénɡ?
D.不求甚解bù?qiú?shèn?jiě????极端憎恶jí?duān?zēnɡ?è?
2.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援例:引用。B.岑寂:寂 C.付梓:刻字。?D.尺牍:书信。?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C.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D.他就是行将陨落的彗星,光华四射。?
4.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咬文嚼字???????郭沫若?????奴才??????蹭恶?
B.锱铢必较???????水浒传?????叙述???????啰嗦?
C.斟酌文字???????朱光潜?????敏感???????惊讶?
D.索然无味???????王若虚???? 援例???????涵义?
5.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在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提出????????????????????。?
(2)人不是铁打的,你紧张地工作以后,必须得的休息,精力才能恢复。?
(3)说实话,办实事 了他的务实精神。?
(4)大西北是一个???????????????的天地,青年人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
A.质疑??充分????表现????????广阔?
B.疑问??充足????体现????????辽阔?
C.疑问??充分????体现????????广阔?
D.质疑? 充足????表现????????辽阔?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
B.政委充满信心地说:“这伙敌人固然凶残狡诈,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坚信我们的侦察兵一定能完成任务!”?
C.吕秀莲之流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D.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7.选出下列“烟”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A.杨柳万条烟????????????B.遍地英雄下夕烟?
C.蓝田日暖玉生烟??????????D.烟光凝而暮山紫?
8.从短文中归纳出联想的特点是?
9.合情合理地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
10.这段短文在阐述问题过程中,运用了下列哪些论证方法(有几个选几个)?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引证?
D.归纳推理???????????????E.类比论证?
一、1.B??2.C??3.C??4.A??5.C??6.B?
二、7.B?
8.它往往是随作者的想象而变化莫测,它的意义往往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用于文学上,含混中显得丰富而有蕴藉?
9.①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品茶赏月??③独处清静,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④比喻??对偶?
10.ABC
第3、4、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问诊断分题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不是典范的议论文,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很难在文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梳理文章结构入手,让学生在文中先找出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课堂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优化课堂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上部分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下面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份 自学
1、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字已经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2、合情合理地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 )
(2)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
(3)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情境,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
第二部分 本课学习
互学、导学
大问题四: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生互动: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大问题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炼概括文章作者的主要观点,辨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黑板上。
明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三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大问题六: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设计意图: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大问题七、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有哪些?
设计意图:分析评价课文,借鉴吸收。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大问题八、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第三部分 检学
六、目标检测
1.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援引:引用成例。 援,引用。
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2、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七、配餐作业
A组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铢必较(zhīzhū) 拘礼(jū)
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肺腑(xīn ) 斟酌(zhēn)
C.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ìn)
D.蕴藉(yùn jiè) 尺牍(dú)
咬文嚼字(jiáo) 流弊(bì)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援例 红彤彤 凝炼 事过景迁
B.含糊 兴冲冲 揉合 锱铢必较
C.谨严 热烘烘 付梓 深恶痛绝
D.含义 耍花招 精髓 发人深醒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 他自己知道。 他想到 “推”而下“敲”字, 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 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 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 如果 或 所以 而 并且
B.只有 因为 和 因为 还 而且
C.只有 如果 或 所以 而 而且
D.只要 因为 和 因为 还 并且
B组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在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塌、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 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 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学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 ,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6.字的直指的意义和字的联想的意义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回答
字的直指的意义的特点:
字的联想的意义的特点:
7.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8.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题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束缚了文艺的发展。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摒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a]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全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确定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这里的“礼”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其次,“理”还应该包含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选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
10.根据文中所述,鲁迅在《摩逻诗力说》对什么给予全面的批判和审理?
11.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传统文化,本文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请概括。
12.下面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欣赏和评价文艺作品,并且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地位
B.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主张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到高尚的境界
C.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用封建礼乐的要求欣赏评价文艺作品,从而否定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
D.如果摒弃社会伦理内容,审美文化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正确前导,就会造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
目标检测
1、C。沁qin
2、D。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3.
《咬文嚼字》参考答案
一、
1、D 2、C 3、C 4、C 5、B
二、
6.( 略)
7.一、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二、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8.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
9.明白,易用,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迷离,难用,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10.A
11.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1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