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课 《边城》教学设计
(计划课时: 4课+4节讲试卷)
主备教师:刘永雁 辅备人:语文组
1、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现代小说,指的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节选 ),《边城》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其核心是人物刻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概括内容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独特美。通过前面两篇小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特别是三要素中人物里的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本节课的内容《边城》可以类比它。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教学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侧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主题,透入灵魂深处去品味人生,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
2、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2.目标解析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从多种人物描写方式入手,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是学生学习小说的目标之一,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小说;
从现实角度看,目前中学生受影视文化影响较大,感受理解文字的能力日趋退化,所以,要促使学生通过语言把握思想,有必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
从学习的心理规律来看,阅读主要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内心的激荡与外表的沉静是和谐的。因此,让学生去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独特美。
3、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透入灵魂深处(作品深处)去品味人生,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阅读量少,小说内容较抽象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以课文为切入点,给一个角度,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通过讨论、仿写、比较阅读等形式突出本文学习重点,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教师点拨,突破本文学习难点。
4、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边城》导入、作者介绍等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PPT)教学。因为使用PPT展现,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5、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第一部分 自学
(二)作者简介 (见幻灯片)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无限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3)问题设置
大问题一:同学们已经预习过小说,作者为什么以《边城》为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阅读情况,看看学生是否理解内容与课题的关系)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大问题二:如何概括小说内容情节?
(设计意图:再读小说,明确字音,练习学生的阅读速度。)
小问题1:小说中提出了哪些主要人物?(翠翠、外公、摊送哥哥)
小问题2:《边城》讲述了哪些内容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第二部分新课学习
大问题三:(小组讨论“环境”)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那么,谈谈文中写了哪些美?
(设计意图:《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试着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学会从小说语言中体会小说的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风景美,官民同乐的龙舟赛。——风俗美,边民纯朴的风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人情美,非物质的纯真的恋情。)
小问题1: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风景美。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小问题2: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小说体现的风俗美?
(1)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呢?
六、本课小结
(投影):永远的湘西,永远的边城!同学们,青山绿水,明月清风,剽悍的水手,多情的乡邻,那至情至信的原始的古风,那粗犷的牧歌,那白话的史诗,是沈从文永远的精神升华,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下去找出他们的关系,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第三部分检学
7、目标检测
1.沈从文(1902-1988),我国 、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 。湖南凤凰人。苗族。“京派作家”。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2.(检查预习)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矛毒弩(nǔ) 黑黝黝(yǒu) 彩票(cǎi)
B.竹篁(huáng) 削砍劈拨(bá) 皮鞘(qiào)
C.碾坊(zhǎn) 瘫痪(huàn) 干瘪(biě)
D.接查儿(chá) 拱手(gǒng) 客栈(zhàn)
答案:
目标检测:A
(B项“拨”应读“bō”;C项“碾”应读“niǎn”;D项“查”应为“茬”。)
八、配餐作业
A组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忌讳 悲悯 硬扎 黑黝黝 B.滨水 挪移 弛名 荧火虫
C.甬道 逢场 烟杆 草荐 D.笼罩 碧溪岨 翘起 大拇指
2.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B.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D.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且想象她出走以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来 地躺在船上。
②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 说个笑话给你听。
③她 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④老船夫见他眼神冷冷的,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眉眼做了一个可笑的记号,表示他明白大老的冷淡处是装成的,表示他有好消息可以 。
A.无可奈何 信口雌黄 确实 宣告 B.无能为力 口若悬河 似乎 报告
C.无可奈何 信口开河 似乎 奉告 D.无能为力 滔滔不绝 仿佛 忠告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曾有“京派作家”之称,但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描写湘西边地风土人情的“湘西小说”。
B.《边城》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C.沈从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D.《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画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再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A组题:1.B 2.A 3.C 4.A
B组题:
1.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小山村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B.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真是长篇大论。
C.他这个人最能信口开河,谈论别人了。
D.这部作品本来是老舍的,他非说成是郭沫若的,真是张冠李戴。
2.修辞方法不同于别项的一句是( )
A.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B.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办?
C.祥林嫂老了,四叔正骂她。
D.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
3.翠翠曾三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
A.翠翠是女孩子,爱撒娇,祖父了解她的脾气,所以没回来。
B.祖父觉得翠翠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了,所以仍旧驾船。
C.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
D.老船夫是一个忠厚纯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竭尽其职的一种表现。
4.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B组题:1.B 2.A(A项为拟物,其余为讳饰。)3.D 4.C(应是“语言描写”)
C组题:
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和相关文字,按要求做题。
据《长江日报》报道,今年1月23日、24日两天,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上海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其中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80.8%的人确认我们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71.1%受访者建议将语文课列为大学必修课。
(1)为该漫画拟一个题目,6个字以内。
(2)你对漫画内容或有关报道有什么看法,写一则短评,50字以内。
答案:
目标检测:2:、A(B项“拨”应读“bō”;C项“碾”应读“niǎn”;D项“查”应为“茬”。)
A组题:1.B 2.A 3.C 4.A
B组题:1.B 2.A(A项为拟物,其余为讳饰。)3.D 4.C(应是“语言描写”)
C组题: (1)瘸腿综合症 语文偏瘫症 畸形发育 学科歧视 歧视母语 汉语的危机 救救语文 捍卫语文等
(2)示例: 漫画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讽刺学科歧视的现象;长期下去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下降,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捍卫语文。
第三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我们说过作者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2)问题设置
第一部分自学
大问题一:(师生互动)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1、2、3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4、5组翠翠与爷爷的感情;6、7、8组探究 爷爷与乡邻的感情。小说中有哪些能体现人情美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的能力。)
A、 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小问题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
(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小问题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小问题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小问题1: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1)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2)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小问题2: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请学生朗读,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小问题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小问题1: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小问题2: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小问题3: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小问题4: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P14、15:军民同乐;
、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第二部分新课学习
大问题二:小说主要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另外还有哪两大要素呢?
(设计意图:小说有三大要素,学生在上节课时了解了小说的人物,还应该以课文为例,学着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
小问题1:(环境)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明确:“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问题2:(情节)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小问题3:分析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归纳小说语言的特点。
提示: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3.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第三部分检学
7、目标检测
1.(检查预习)选词填空( )
①天空被夕阳_____成桃花色。
②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_____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
③“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祖父听到了这种带着_____,有点儿_____的声音。
④溪面_________着一层薄薄白雾。
A.烘 放肆 娇 埋怨 浮 B.照 惬意 焦怨气 飘
C.染 大胆 怒 反感 流 D.漂 烦恼 怨害怕 升
3.谈谈自己对翠翠着个人物的认识。
八、配餐作业
A组题:
1.暮色之中,翠翠坐在溪边,“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杯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孤寂的环境中,翠翠满腔心事,却又无人能与诉说,内心苦闷。
B.翠翠青春萌动,情窦初开,她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却不能理解青春少女的情怀。
C.翠翠内心波动与人们悠闲过渡,形成巨大的反差。
D.翠翠担心渡船因烟火而损毁,危及爷爷的安全。
2.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下列句子能体现人性美的一组是( )
①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③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④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题:“翠翠,我就来,我就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组题: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1.黄昏到来,边城温柔、美丽、平静,翠翠心中却凄凉、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杜鹃叫个不息,啼叫令人悲愁
B.热气蒸人,各种气味令人烦闷
C.生意人杂乱声音,使人心里烦乱
D.生活太平凡,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无法表达。
2.在寂寞难耐之下,翠翠想离家出走,表现了怎样的心态?
答: 。
3.节选文字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 。
C组题:
阅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土故水。正值冬季,湘西竟然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然还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但这片土地上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闪耀过,辉煌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不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得书本识得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识到书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渴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 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答案:
A组题:1.A 2.D 3.A
B组题:1.D 2.青春萌动,受不了“太平凡”的生活,想攀住新的人和事 3.对比,衬托
C组题:1. D E 分析: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⑿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
E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所谓“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更改;或自然永恒,人生无常。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文章主要表达的是: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物是人非”。
2.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3.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沅水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4.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回忆里。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