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晚唐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著有《樊川文集》。预习检测 杜牧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面对衰落的国家,他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他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死时51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他的诗歌清丽豪爽、含蓄韵致。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李商隐则为“小李杜”。作品简介 这首诗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目标揭示分析诗词内容
体会作者对古事的追忆和不同的看法。
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朗读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 磨洗 认前朝。折断的戟销蚀拿起磨光洗净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课文译评:问题引导下再学习课文译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尚未销蚀,自己把它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委婉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课文译评:课文译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当年不给周郎方便,那么铜雀台里浓艳的春色就会把二乔锁在其中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议论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作者没有从正面议论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当时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便利,那么东吴不一定能取得战役的胜利,胜败就会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说不定连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也成了曹操的俘虏呢!“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形象、具体、生动,“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杜牧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江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总结: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诗的开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兴感之由议论感慨咏史诗怀古伤今1、《赤壁》中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
2、诗中表达对古事的追忆和看法的句子:
3、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
4、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有的是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咏史诗 借史实抒情火烧赤壁一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课堂训练赤壁《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你认为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赏析: 此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杜牧的这首咏史诗紧扣历史事件的特点,将对历史的兴衰、成败得失的评价寓于丰富的想像之中,设想奇特,手法新奇,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讨论两个问题:达标训练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着“折戟”,思绪万千,由眼前想到过去,想到自己壮志难酬,因而不但借凭吊古迹,抒发心中感慨之情,而且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思想——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