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A卷)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长嗟(juē)??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版筑(zhù)
B. 拂士(bì)?? 都尉(wèi)????按辔(pèi)???傅说(shuō)
C. 胶鬲(gé)?? 箕畚(běn)????先驱(qū)??? 谩有(màn)
D. 智叟(sǒu)? 荷担(hē)???? 畎亩(quǎn)? 殷勤(yīn)
2.根据提示默写。(9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境。
(4)《春望》一诗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说明“望”的内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敦儒《相见欢》一词中一语双关,既写现实景物,又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表现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军霸上(驻军)?????彀弓弩(张开)
B.天子且至(将要)??? 匈奴大入边(侵入)
C.居无何(经过)?????开壁门(营垒)
D.将军约(条约)?????诏将军(下诏)
4.下列各句中与“困于心,衡于虑”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真将军矣 B.富贵不能淫
C.帝感其诚 D.告之于帝
5.下列各项对本课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写作者隐退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
B.《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所描写的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C.《雁门太守行》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
6.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后,同学们在群内组织了“你问我答共点赞”活动。小明想考考你,给你转发了群内的三条“点赞”信息。请你根据要求补全横线上的内容。(6分)
同学甲:我为“毛泽东的廉洁无私”点赞。他①_____(具体事件或细节)。(3分)
同学乙:我为“红军的②____(历史事件)”点赞。这次战略撤退中,红军一边要用落后的武器装备对抗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要用肉身病体抵御雪山草地等恶劣环境,转战六千英里,历时两年,最终取得了胜利,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1分)
小明:我为“红军军官的③_______(精神品质)”点赞。他们习惯说“兄弟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兄弟们,向前冲!”。(2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
⑥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⑦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⑧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⑨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⑩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
7.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代指什么?(3分)
8.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
9.第⑨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4分)
10.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8分)
那一树金黄
周传福
①我从没有这么被震撼过,也从没有这么激动过。我被一棵树震撼了,确切地说,是被它叶子的金黄色震撼了。
②那是一株银杏树,就立在我们的院子中。
③离家几日,回到院子里,立刻,一种闪耀着光辉的色彩强烈地吸引了我,那是银杏树的叶子,是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
④离家前,我清楚地记得,银杏树是一树碧绿,一如世界上任何一种绿色植物的颜色,泛滥而平庸。仅仅几天的光景,没想到它竟然换了容妆,宛如走秀的模特忽然换了风格。这大约是这几日频繁的秋风带来的效果吧。
⑤这株树并非那高高大大的树,树干有对掐粗,六七米高,树形如塔松一般,只是没有塔松的粗壮与厚重,而是显出一些秀气与灵动。如果不是它这样脱胎换骨般的易容,平时还真没怎么留意过它。这一次,我是真的被征服了。
⑥以前读杜牧的《山行》,觉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似乎有些矫情,现在,忽然体会到了杜牧当时的激动与痴迷的心境。
⑦银杏叶呈扇状,娇小玲珑,长长的叶柄又让它带有几分妖娆与柔美。单看一片叶子,似乎有许多让人怜惜的柔弱,但整树的叶子组合起来,却给人一种轰轰烈烈的宏大气场,如同看上去清瘦但却浑身肌肉的武林高手,骨子里透着一种力量和韧性,一种无所畏惧的霸气。
⑧尽管个别的叶片还残留着些许的绿色,但整树的叶子却形成了一种充实饱满的耀眼的金黄。那金黄的颜色不是梵高的向日葵疯狂而热烈的黄,也不是收获季节里果实成熟的物质化的黄,更不是黄巢笔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峻而肃杀的黄,它是一种热情中蕴含着沉静、沉静中蕴蓄着生命的黄,是一种极富有质感、充盈而有分量的黄。它金而有光,黄而不枯,老而不僵,凝而不冷。金黄色的树冠如一座竦峙的小山,黄黄的一大片,极富有立体感。放眼望去,树冠周围仿佛有一圈黄色的晕,整株树如圣诞树一般的金碧辉煌,圣洁而庄严。微风吹过时,满树的叶子像一群身着黄色衣裙的江南女子在翩翩起舞,优美而有韵致,活泼而不失内敛,畅然却并不喧嚣。
⑨站在树前,我如朝圣一般,仰望那一树的金黄,耳边仿佛回荡着银杏叶子发出的金属般的铮铮脆响,那金黄色的声响如梦如幻,让人心醉神迷。
⑩我从这金黄里看到了成熟而沉静的生命在一步步升华,看到了激情热烈的活力凝聚成一种涵养和气度。鲜绿的银杏叶在经历了风吹雨淋、雷震电闪、烈日暴晒、霜露浸染之后,抖落了一身的浮尘,沥干了虚幻的水分,远离了喧嚣的奢华,显露出宽厚慈祥的淡薄,浓郁质朴的真纯。生命如陈年老酒般在这里变得浓烈而醇厚,浪漫而有意味。在这凛冽的秋风里,它让我们感到了温馨的暖意,感到了富有阳刚之美的生命气息。心头不再是单调与灰暗,世界不再是萧条与清冷。
?我曾经一遍遍在这株树的周围徘徊,流连于那震撼人心的金黄;也曾经一次次将它拍成照片,以定格这时空中的短暂;但我更深切地感觉到那炫目的色彩已融注于我的心间。
(选自《美文》2017年24期,有改动)
1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12.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简要作答。(4分)
(1)如果不是它这样脱胎换骨般的易容,平时还真没怎么留意过它。(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2分)
(2)微风吹过时,满树的叶子像一群身着黄色衣裙的江南女子在翩翩起舞,优美而有韵致,活泼而不失内敛,畅然却并不喧嚣。(从修辞角度赏析该句)(2分)
13.结合文章第⑧段,分析“那一树的金黄”有哪些特点。(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6分)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赛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贩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治县》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遂败魏师? 遂:于是,就 D.以私兵战? 兵:士兵
16.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乃起兵击之
A.寡助之至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天下顺之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7.根据(乙)文内容推测与“遂败魏师”原因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子奇善于听从长者的建议。 B.子奇拥有料事如神的本领。
C.子奇得到民众的拥戴。 D.子奇得到齐君的信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分)
(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2分)
(二)古诗文阅读。(5分)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9.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2分)
20.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3分)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感知四季流变;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叛逆,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失败低落,倍增前行信心;走过困惑迷惘,迎来灿烂阳光……
请以“走过,才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5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长嗟(juē)??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版筑(zhù)
B. 拂士(bì)?? 都尉(wèi)????按辔(pèi)???傅说(shuō)
C. 胶鬲(gé)?? 箕畚(běn)????先驱(qū)??? 谩有(màn)
D. 智叟(sǒu)? 荷担(hē)???? 畎亩(quǎn)? 殷勤(yīn)
【答案】C
【解析】
A项中,长嗟(juē)-(jiē);B项中,傅说(shuō)-(yuè);C项中,正确;D项中,荷担(hē)-(hè)。故选C。
2.根据提示默写。(9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境。
(4)《春望》一诗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说明“望”的内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敦儒《相见欢》一词中一语双关,既写现实景物,又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表现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提携玉龙为君死???(2)铜雀春深锁二乔???(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解析】
古诗文的默写。“烽”“携”“雀”“乔”“篱”“春”“流”“溪”是本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不要写同音字。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军霸上(驻军)?????彀弓弩(张开)
B.天子且至(将要)??? 匈奴大入边(侵入)
C.居无何(经过)?????开壁门(营垒)
D.将军约(条约)?????诏将军(下诏)
【答案】D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项“将军约”中的“约”是“规定”,不是“条约”。故答案为D。
4.下列各句中与“困于心,衡于虑”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真将军矣 B.富贵不能淫
C.帝感其诚 D.告之于帝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例句中,“困于心,衡于虑”是一个状语后置句。A项属于判断句式,“矣”表判断语气。B项不是特殊句式,“淫”是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属于被动句式,原句应为“帝感于其诚”。D项属于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帝告之”。故选D。
5.下列各项对本课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写作者隐退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
B.《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所描写的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C.《雁门太守行》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
【答案】C
【解析】
C项中,《雁门太守行》第六句的断句是: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不起”是用来形容“鼓声”的,而非战士们的斗志。结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而是视死如归,杀敌报国。故C错误,选C。
6.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后,同学们在群内组织了“你问我答共点赞”活动。小明想考考你,给你转发了群内的三条“点赞”信息。请你根据要求补全横线上的内容。(6分)
同学甲:我为“毛泽东的廉洁无私”点赞。他①_____(具体事件或细节)。(3分)
同学乙:我为“红军的②____(历史事件)”点赞。这次战略撤退中,红军一边要用落后的武器装备对抗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要用肉身病体抵御雪山草地等恶劣环境,转战六千英里,历时两年,最终取得了胜利,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1分)
小明:我为“红军军官的③_______(精神品质)”点赞。他们习惯说“兄弟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兄弟们,向前冲!”。(2分)
【答案】
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农物。???
(二万五千里)长征???
身先士卒???
【解析】
名著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毛泽东的廉洁体现在他贡献很大,生活却很俭朴。从“转战六千英里,历时两年”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为长征。从“兄弟们,跟我来”可知,红军军官在战争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
⑥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⑦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⑧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⑨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⑩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
7.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代指什么?(3分)
8.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
9.第⑨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4分)
10.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6分)
【答案】
7.“你”:银杏 “我”:紫藤
8.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
9.体现了孟子“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哲学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了主题。(意思对即可)
10.孔子。尽管后来孔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他的经历与孟子的遭遇十分类似。
【解析】
7.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指银杏,“我”指紫藤。
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孟庙的树”表义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从“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可以看出,作者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写树实则象征了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
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写孟庙的树,实则象征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这是一篇赞颂孟子的文章,这样看来,引用名句是为了体现孟子“仁政”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作铺垫。
10.本题是阅读开放题,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举出历史上相同经历的事例即可。这句话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孟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和他有相同经历的如孔子,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8分)
那一树金黄
周传福
①我从没有这么被震撼过,也从没有这么激动过。我被一棵树震撼了,确切地说,是被它叶子的金黄色震撼了。
②那是一株银杏树,就立在我们的院子中。
③离家几日,回到院子里,立刻,一种闪耀着光辉的色彩强烈地吸引了我,那是银杏树的叶子,是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
④离家前,我清楚地记得,银杏树是一树碧绿,一如世界上任何一种绿色植物的颜色,泛滥而平庸。仅仅几天的光景,没想到它竟然换了容妆,宛如走秀的模特忽然换了风格。这大约是这几日频繁的秋风带来的效果吧。
⑤这株树并非那高高大大的树,树干有对掐粗,六七米高,树形如塔松一般,只是没有塔松的粗壮与厚重,而是显出一些秀气与灵动。如果不是它这样脱胎换骨般的易容,平时还真没怎么留意过它。这一次,我是真的被征服了。
⑥以前读杜牧的《山行》,觉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似乎有些矫情,现在,忽然体会到了杜牧当时的激动与痴迷的心境。
⑦银杏叶呈扇状,娇小玲珑,长长的叶柄又让它带有几分妖娆与柔美。单看一片叶子,似乎有许多让人怜惜的柔弱,但整树的叶子组合起来,却给人一种轰轰烈烈的宏大气场,如同看上去清瘦但却浑身肌肉的武林高手,骨子里透着一种力量和韧性,一种无所畏惧的霸气。
⑧尽管个别的叶片还残留着些许的绿色,但整树的叶子却形成了一种充实饱满的耀眼的金黄。那金黄的颜色不是梵高的向日葵疯狂而热烈的黄,也不是收获季节里果实成熟的物质化的黄,更不是黄巢笔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峻而肃杀的黄,它是一种热情中蕴含着沉静、沉静中蕴蓄着生命的黄,是一种极富有质感、充盈而有分量的黄。它金而有光,黄而不枯,老而不僵,凝而不冷。金黄色的树冠如一座竦峙的小山,黄黄的一大片,极富有立体感。放眼望去,树冠周围仿佛有一圈黄色的晕,整株树如圣诞树一般的金碧辉煌,圣洁而庄严。微风吹过时,满树的叶子像一群身着黄色衣裙的江南女子在翩翩起舞,优美而有韵致,活泼而不失内敛,畅然却并不喧嚣。
⑨站在树前,我如朝圣一般,仰望那一树的金黄,耳边仿佛回荡着银杏叶子发出的金属般的铮铮脆响,那金黄色的声响如梦如幻,让人心醉神迷。
⑩我从这金黄里看到了成熟而沉静的生命在一步步升华,看到了激情热烈的活力凝聚成一种涵养和气度。鲜绿的银杏叶在经历了风吹雨淋、雷震电闪、烈日暴晒、霜露浸染之后,抖落了一身的浮尘,沥干了虚幻的水分,远离了喧嚣的奢华,显露出宽厚慈祥的淡薄,浓郁质朴的真纯。生命如陈年老酒般在这里变得浓烈而醇厚,浪漫而有意味。在这凛冽的秋风里,它让我们感到了温馨的暖意,感到了富有阳刚之美的生命气息。心头不再是单调与灰暗,世界不再是萧条与清冷。
?我曾经一遍遍在这株树的周围徘徊,流连于那震撼人心的金黄;也曾经一次次将它拍成照片,以定格这时空中的短暂;但我更深切地感觉到那炫目的色彩已融注于我的心间。
(选自《美文》2017年24期,有改动)
1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12.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简要作答。(4分)
(1)如果不是它这样脱胎换骨般的易容,平时还真没怎么留意过它。(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2分)
(2)微风吹过时,满树的叶子像一群身着黄色衣裙的江南女子在翩翩起舞,优美而有韵致,活泼而不失内敛,畅然却并不喧嚣。(从修辞角度赏析该句)(2分)
13.结合文章第⑧段,分析“那一树的金黄”有哪些特点。(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1.①文章的线索;②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内容);③突出了银杏叶金黄的特点;④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2.(1)“脱胎换骨”比喻变化巨大,指的是银杏树原本一树碧绿,仅仅几天,变成了满树耀眼的金黄,突出了银杏树的变化之大,让我震撼。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满身金黄的银杏树在风中摇摆的优美活泼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银杏叶的神迷和赞美之情。
13.①是充实饱满的耀眼的金黄;②是一种热情中蕴含着沉静、沉静中蕴含着生命的黄;③是一种极富有质感、充盈而又分量的黄;④金而有光,黄儿不枯,老而不僵,凝儿不冷;⑤黄黄的一大片,极富有立体感;⑥金碧辉煌,圣洁而庄严。
14.结构上:①首尾呼应;②篇末点题;③总结全文。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那一树金黄的银杏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从金黄的银杏叶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解析】
11.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的标题“那一树金黄”,既交代了文章叙写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既表现了银杏叶金黄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银杏叶的赞美之情;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据此理解作答。
1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如果不是它这样脱胎换骨般的易容,平时还真没怎么留意过它”中的“脱胎换骨”原比喻变化巨大,这里指的是银杏树原本一树碧绿,仅仅几天,变成了满树耀眼的金黄,突出了银杏树的变化之大。(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微风吹过时,满树的叶子像一群身着黄色衣裙的江南女子在翩翩起舞,优美而有韵致,活泼而不失内敛,畅然却并不喧嚣”,指导“叶子”比作“江南女子”且赋予“叶子”以人的情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满身金黄的银杏树在风中摇摆的优美活泼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银杏叶的赞美之情。
13.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结合文章第8段的中的“整树的叶子却形成了一种充实饱满的耀眼的金黄……它是一种热情中蕴含着沉静、沉静中蕴蓄着生命的黄,是一种极富有质感、充盈而有分量的黄。它金而有光,黄而不枯,老而不僵,凝而不冷。金黄色的树冠如一座竦峙的小山,黄黄的一大片,极富有立体感。……整株树如圣诞树一般的金碧辉煌,圣洁而庄严……优美而有韵致,活泼而不失内敛,畅然却并不喧嚣”等词句概括作答。
14.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文章的最后一段,内容上,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那一树金黄的银杏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从金黄的银杏叶中得到人生的感悟。结构止,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再次点明题目,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赛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贩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治县》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遂败魏师? 遂:于是,就 D.以私兵战? 兵:士兵
16.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乃起兵击之
A.寡助之至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天下顺之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7.根据(乙)文内容推测与“遂败魏师”原因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子奇善于听从长者的建议。 B.子奇拥有料事如神的本领。
C.子奇得到民众的拥戴。 D.子奇得到齐君的信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分)
(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2分)
【答案】
15.D
16.C
17.B
18.(1)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解析】
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D项句意: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战。兵:兵器。故选D。
16.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动词,到。B项,动词,去,往。C项,代词,他。D项,句末语气助词,不译。例句的“之”是代词,阿县的意思。据此可知应选C。
1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A项,从“夫以老者之智”中可知,分析正确。B项,文中没有体现拥有料事如神的本领,分析不正确。C项,从“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可知,他关心人民、重视生产,让人民安居乐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分析正确。D项,从“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中可知,分析正确。故选B。
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故”,所以;“必”,一定;“以”,凭借;“智”,智慧。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他。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和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笼,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教济贫穷的人民,同县治理得富足安定。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网县,兵库星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战,打败了魏国军队。
(二)古诗文阅读。(5分)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9.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2分)
20.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3分)
【答案】
19.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0.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解析】
19.本题考查诗题的理解。诗中“落雁(归巢的雁)”“炊烟茅屋起”“橹声归去”的景物可以看出是“晚归”。
20.本题考查写景角度的理解。“落雁”“炊烟”“红蓼花”从视觉角度,“橹声”从听觉角度;“落雁斜”“起平沙”“摇动一滩红蓼花”描写动景,“山野”“茅屋”描写静景;从“山野”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远到近;从“落雁”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上到下。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感知四季流变;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叛逆,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失败低落,倍增前行信心;走过困惑迷惘,迎来灿烂阳光……
请以“走过,才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5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
例文:
走过,才懂得
走过凤凰,才明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车马喧嚣,灯红酒绿,四周是灰扑扑的水泥墙,压抑,心中只觉烦躁。便背上行囊,逃离那个闹市,去我心中的远方——凤凰。
入夜,方抵。
夜幕沉沉,四周十分安静,唯余冷月高悬,心不由得平静下来。走在青石小路上,目不可远视,耳愈发灵敏,好像能听到悠悠沱江轻抚河岸的呢喃细语,和着声声蝉鸣,愈显空灵。水车吱呀吱呀,搅匀了一江清水。眼前的黑色略显深沉,走近方知是棵古柳。月光透过遒劲的枝干,眼前稍稍明朗。远方,黛山,明月,浮云,如水墨山水画般,涂抹得恰到好处。夜风习习,慰吾意,静我心。天地间,仿佛只余一个我,和这静美的凤凰。踽踽而行,以为凤凰仅此而已。
殊不知,繁华只一转角的距离,转变亦是这一隅。
这里,灯火辉煌,买卖声此起彼伏,为古城添了几分烟火味,不由融入其中。古朴的吊脚楼也被霓虹灯装饰着,却不显得庸俗,骨子里透着的是那不灭的清雅。喧闹,却没有都市的鸣笛声,仿佛回到盛世长安,唯有充满凡尘烟火味的叫卖声。信步走来,沿街皆是一张张纯朴热情的笑颜。驻足于一家银饰店,店主是位年方二八的女子,墨发如瀑,笑靥如花。她细细地为我讲解着银饰的历史和故事,一个个精致的饰品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她的声音宛如深山中的淙淙甘泉,令人舒心。“挑这款吧,适合你这种小姑娘。”“好。”迫不及待戴上,果真适合,一笑谢之。
笑意不减,沿街游来。不禁走到刚刚的转角。站在那一隅,心中千回百转,走在这边静美的古城谁曾想那边的亦有一片繁华,走在那边的灯火辉煌谁曾想繁华背后亦有这一方净土。一隅便隔开了两重世界,我的心不就差这小小的一隅吗?
走过凤凰,才明白繁华喧闹的背后也有它的一方净土,才明白那方净土的那边亦会沾染了烟火味,才明白转变不过一个转角的距离。回家,我只愿在这城市喧嚣的背后找到属于我的那方净土,在那方净土上享受我自己的生活。
到底,走过,才懂得!
【解析】
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此题是命题作文。“走过,才懂得”这道作文题有一定的亲和力,文中的“走过”最好是一份独特的经历。考场作文最好有较为明确的写作主旨的揭示,这是文章的立意。可以做一个填空:走过????,才懂得?????,如:走过泥泞,才懂得晴天的可贵;走过风雨,才懂得彩虹会升起;走过成长的岁月,才懂得长大不是一个人的事……很多很多脱俗的立意可以点亮读者的眼眸。有意思的是,有时可以从某个立意出发,去寻找相关的个别化的题材来表现;有时则可以从自己感触最深最具独特个性的材料出发升华出文章的主旨,从文章写作的操作层面上困难其实不大,关键是这份独特的“走过”和“懂得”没有平时的积累是很难达成的。另外,千万别忽视“才”这个副词的存在,它让文章的标题前后具备了某种条件关系,也捎带了一点思辨的色彩,甚至让这道题目写成议论文也有了很大的可能。品味这个词语,文章结尾揭示的那个道理,是“走过”方能明白的,换句话说,这个道理起初轻易是不会明白的。文章里应该有相关的点染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