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
目标
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
2.了解人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是噪声及其危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4.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5.乐意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耳朵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难点: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具
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导入
新课
1.谈话: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听了说说分别是什么声音。
3.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器官来听这些声音的呢?
4.谈话: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里去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
提出疑问
合作
交流
解读
探究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
1.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
2.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耳朵的构造
(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2)(出示耳朵的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
2.怎样听到声音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
(3)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
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4.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4.讨论:(从三个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噪音研究)
(1)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2)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3)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学生猜测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交流汇报
认识人耳的构造,知道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认识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
反思
这节课我放慢脚步,慢慢引导,多次重复,重点扎实孩子们的基础知识。从反馈效果看,大部分学生可以将耳朵构造描述下来,一半的学生可以说出各构造的作用。在噪音的理解上,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噪音就只是像电锯发出的这类才是噪音,其实,只要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声音都属于噪音。课后发现还有个别学生对耳朵构造的顺序记忆有差,也有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