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声音》
科学课倡导从问题入手,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
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的区别。
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假设—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蒙眼,猜人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音色、音量大小,音调高低等不同,进而导入课题。游戏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研究音量:
(一)教师用不同的音量播放同一种乐曲,让学生认真倾听,比较前后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讲解:音量的大小。
(二)学生实践:
1.用不同的音量读课题,说感受。
2.怎样敲小鼓音量大?怎样敲小鼓音量小?
先猜一猜,再试一试,边敲边观察小鼓上纸团的运动变化。(初步体会音量大,小鼓的振动幅度大,音量小,小鼓的振动幅度小)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但感受了音量的大小,还发现了音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为了不使学生产生“用力大音量就大”的思维定势,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不用力,把同样材质,同样质量的小棒从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比较音量大小”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在课后用不同材质的做扩展实验,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音量的认识。
三.研究音调:
(一)感受、讲解:
1.教师用相同的音量,用不同的音调弹同一乐曲,让学生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
依据学生回答讲解: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2.再弹奏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的特征。(音调高尖细,音调低粗沉。)
在后面的学生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对音调高低的辨别能力不是很强,分析原因可能是前面老师示范、讲解过快,学生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学生学过竖笛,因此应该先让学生亲自吹一吹,感受一下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再做下面的扩展实验。
(二)学生实践:
2.先观察、比较水杯中水量的多少,再用小棒用同样的力轻轻的敲,认真倾听,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弹奏自制的水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水量多少和音调的关系,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
4. 橡皮筋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实验。
5.观察吉他琴弦的粗细,教师用不同的音调弹奏。(再次体会音调高低和什么相关,以及如何改变音调高低,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兴趣)
6.敲击小琴发现铁片长短与音调的关系。
7. 研究音调的高低和小尺振动部分长度之间的关系。
8.观察双响筒两头的深浅,先猜哪头音调高,哪头音调低,再操作验证。
音调的研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音调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在实验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并动手验证。例如,在研究小鼓音量大小和什么有关的实验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动手验证。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全部问题。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层次性地提出要求,例如:直尺和音调关系实验中,第一次只让学生想办法使直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第二次引导观察直尺振动部分长短与与音调的关系,第三次让学生重点观察直尺振动的快慢,引导发现振动的快慢与音调的关系。虽然学生多次做了同一实验,但每次实验的目的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四.寻找生活中音调的变化。
1.自己寻找
2.看给水壶灌水的视频发现。
3.动手实验(小组合作给水杯灌凉水)
科学来自生活,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发现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因此我设计了“寻找生活中的音调变化”这一环节。在举例中,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认为音量大音调就高。因此教师应该设计音量与音调的对比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此外,老师注重实验过程的的反馈,反复渗透“控制变量”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力争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