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班级
四3班
执教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动手实验能力,感性认识相对丰富。但他们根据现象设计实验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都有待于提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特别是在设计音叉实验的过程中,点拨学生要想把看不到的现象,变成看得到的现象,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的物体,让学生学会转化。在实验时从正反两方面取证,让学生学会对比的方法。
设计思路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做一做、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说一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重点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
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钢尺,小鼓,橡皮筋,音叉,水槽。
教师准备:钢片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激趣引入】
1、邀请1—2名学生上讲台用钢片琴演奏曲目。请大家保持安静,听的过程注意思考钢片琴为什么会响?
预设(1):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锤敲击钢片琴就会发出声音,敲击产生声音。
预设(2):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想到振动产生声音。
(板书:敲击 声音 振动 声音)
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去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谈话,深入思考。
针对预设(1):有人说敲击产生声音,我们要通过实验验证才知道。
针对预设(2):你判断振动产生声音,但我并没有看到这种振动,你的观点要有证据来证明,你能想办法让大家看到这种振动吗?接下来我们应该通过实验验证才知道。
教学过程
环节二
【钢尺实验】
1、提示:钢片琴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如果你能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证明它有这种现象,是否就可以推断出钢片琴可能具有这种特点?钢片琴是金属的,你手边是否恰好有金属物呢?你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
(板书:钢尺)
2、设计钢尺实验。提醒学生三个问题:用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提示学生操作时要使钢尺要能展示其大幅度的运动。
3、开始实验,出示时钟倒计时。(3分钟)
4、交流。要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此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交流的方法。出示副板书。
(副板书:
)
预设:学生描述说,通过拨动,看到钢尺在一个位置附近来回运动,我们听到了声音,摸到钢尺,感觉麻麻的。
5、教师说明振动的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PPT出示振动概念)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钢尺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钢尺 振动 声音)
继续引导,做对比实验。
我觉得大家做的实验不完整,要想证明“钢尺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证据还不充分。把钢尺放到桌边,用手摁住,这是不是一次实验?”
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意见。一种可能认为这仅仅是刚才实验的延伸,不能算一次实验;另一种可能认为这次与刚才的实验确有不同之处,可以算一次实验。
教师因势利导:我做的是对比实验,用于跟刚才的实验进行对比。对比实验充分说明了钢尺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对比实验)。
设计意图:对比实验是本课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课上四项实验都要做对比实验,钢尺作为第一项实验尤为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的作用并学会如何进行交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添加了一个副板书,用于引导学生针对对比实验进行交流。而且在每一次交流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知识汇总,这样就很容易总结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环节三
【音叉实验】
我们通过实验证明:钢尺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知道音叉能够发出声音,它是否也是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的呢?如果是,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看到音叉的振动吗?教师提示:想办法让看不见的现象变成看得见的现象,就需要借助一些我们看得见的物体。
(板书:音叉)
1、设计实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验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提示学生不要忘记做对比实验。
2、描述操作和现象:音叉被敲击前没有声音,放入水中水无变化,摸到音叉感觉无异样;音叉被敲击后发出声音,放入水中水出现波纹,用手摸音叉感觉麻麻的。水中的波纹实际是水在振动,但通过这个现象可以证明音叉在振动。
3、得出结论: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环节四
【小鼓实验、橡皮筋实验】
以上两个实验用的都是金属,它们都很硬,那么生活中一些其他的材料是否也是由振动发出声音的呢?你怎样来证明?
(板书:小鼓、橡皮筋)
1、设计小鼓和橡皮筋实验。再次提示学生借用其他物品将看不到的振动变成看得到的。(豆子、水或小纸片)
2、描述操作和现象:小鼓被击打前没有声音,其他无变化,摸到小鼓感觉无异样;小鼓被击打后发出声音,豆子在鼓面来回跳动,用手摸鼓皮感觉麻麻的。豆子的跳动实际是鼓面在振动。
橡皮筋被拨动前没有声音,其他无变化,摸到橡皮筋感觉无异样;橡皮筋被拨动后发出声音,皮筋在来回运动,用手摸感觉麻麻的。
3、得出结论:小鼓和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交流能力有明显提高。
教学过程
环节五
【钢片琴实验】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钢片琴的声音确实是由振动产生的。
证明。提示学生借用其他物品将看不到的振动变成看得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进行科学实验观教育。
教学过程
环节六
【摸喉咙实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振动,深入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防止学生形成“声音是由敲击产生” 的错误认识。
教学过程
环节七
【知识总结】
总结课堂上用到的所有材料,可用“物体”一词表示。
(板书:物体)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认识并验证其是否真正理解。
作业布置
观察3种乐器(如钢琴、吉他、古筝等),描述它们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将结果记录在练习册38页上。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拨动 钢尺
敲击 音叉 振动 声音
敲击 小鼓
拨动 橡皮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见另一文件。
备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添加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