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音量的研究,一个是对音高的研究并且围绕着3个实验进行:尺子音量的研究;水杯音高的猜测和结果;橡皮筋的音高实验。实验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概念。实验二、实验三的探究活动,都是为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而设计的。通过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让孩子们将实验现象和预测进行比较,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在这里孩子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发现杯里的水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杯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但振动的快慢是学生不能感受到的。在第三个实验中,学生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描述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并同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得速度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的概念。最后总结延伸,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来解读生活中的信息,同时用学过的知识,利用身边的物品创造美妙音乐。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声音,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设计理念与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真谛。”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探究,学生置于情境中探寻未知之谜。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得出结论,形成对“声音强弱和高低”的正确认识。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反之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六、教学准备
音叉、小球、试管、滴管、鼓、木琴、吉他、小提琴、口琴等乐器、记录表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授课: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谈话、创设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竖笛,谁能来演奏一下?
2.同学们你听出刚才美妙音乐中声音有哪些变化吗?
3.学生思考并汇报。
(预设:1.大小变化;2.高低变化;3.长短变化)
(二)理解声音的强弱、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
谁能说说大小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没人会说,可以请学生直接发出来。)
请一个学生演示拍桌子,一次声音强一次弱。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出来强弱不同的声音和什么有关了吗?(桌子发声振动不便于观察)
请同学们除了听并再次观察桌面上的物体。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当听到声音强时,桌面上物体振动的大,反之振动小。)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转化法间接观察)
4. 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实时点评。(预设:1.小鼓加泡沫屑 2.锣和乒乓球 3.音叉和乒乓球 观察泡沫屑和乒乓球间接理解发声物体的振动)
5. 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6.师生共同总结
7.在哪些地方我们需要轻声说话?什么时候需要音量高?(预设:医院、图书馆要音量小,回答问题时要音量大。)
(三)理解声音的高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
?1.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你在那种课堂上经常接触过声音的高低?谁来发出一个高音和低音。(预设:音乐课上的音节1234567)
2.乐器都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老师这有许多不同乐器,你们准备怎么研究?
3.每组领取一样乐器,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小组内轻轻讲话、轻轻敲击,不要让小组的声音相互影响。填写记录单。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预设:1.音调和物体大小有关,越大音调越低反之越高;2. 音调和物体长短有关,越短音调越高反之越低;3. 音调和物体松紧有关,越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5.师生共同分析。(预设:吉他组会说我们长短一样,木琴组说我们粗细一样……)
6.出示蚊子和蝴蝶图片,你有什么启发?(预设:振动越快,声音越高。反之越低)
7.出示梳子,你们能根据老师给的器材对上面的假设进行验证吗?
8.学生快慢滑动梳子,实验验证声音高低实质。
9.小组汇报
3.拓展活动——自制乐器
你知道声音的高低在我们生活有哪些应用?(预设:不用看,可以直接听出暖水瓶中水的加入多少。)
出示试管,你能制作乐器吗?
学生制作排箫。
八、板书
3.声音的变化
强弱 幅度大小
声音 振动
高低 快慢
九、实验记录表
_________乐器 声音高低的研究
乐器发声部位简图
我们的发现
十、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班级 姓名
评价内容
自 评
组内互评
好
较好
需努力
好
较好
需努力
学
习
态
度
实验、观察积极动手
?
?
?
?
?
?
记录认真、实事求是
?
?
?
?
?
?
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
?
?
?
?
?
?
肯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
?
?
?
?
?
合作与交流
能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
?
?
?
?
?
在小组活动中,认真、积极
?
?
?
?
?
?
善于和同学合作,谦让、互助
?
?
?
?
?
?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
?
?
?
?
?
能把自己的发现和体会告诉小组同学
?
?
?
?
?
?
对别人的表现能认真、公正地评价
?
?
?
?
?
?
学习常规
积极准备科学探究材料
?
?
?
?
?
?
上课准备好教科书及学习用具
?
?
?
?
?
?
上课时专心,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
?
?
?
?
?
爱护实验器材,无糟蹋浪费行为
?
?
?
?
?
?
主动收拾、整理实验器材
?
?
?
?
?
?
我的希望:
同伴中的我:
老师给我的评价:
总评:
备注:1.评价者在相应的栏目内画“√”;2.所有评价中被评到“好”的次数占总记录次数的2/3以上,被评为“需努力”的次数不超过1次的学生,总评成绩为“好”;所有评价中被评到“需努力”的次数占总记录次数的2/3以上的学生,总评成绩为“需努力”;其余学生的总评成绩均为“较好”。
十一、教学反思
1. 对教材一些想法。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一样新东西的出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教材中实验材料做出来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比方说敲击杯子感受音高,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变化很复杂,学生很难分辨。我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的乐器,降低难度,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在后面引入频率的时候,我特地加了通过观察蚊子和蜜蜂,学生受启发会很容易理解振动快慢、频率等。最后通过划梳子进行验证声高。
2.重学生对实验的思考。
因为学生的认知程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还需提高,所以他们的设计一定会优缺点并存,但恰恰是因为这些缺点和问题,才有了课堂上宝贵的生成。我有效、及时地利用这些生成,顺势进行指导,使学生弥补过失,发挥优势。这里的“指导”是基于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把握学生的认知和想法。学于“不知不觉”,教于“润物细无声”。本节课中,我的实验指导还是比较到位,实验步骤相当清晰。本节课中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学生会主动去思考。
4.学以致用。
在声音的强弱探究完后,我提出了在什么场合需要音量大,什么时候需要音量小?在探究声音的高低后,我让学生用试管做乐器,不但激发学生兴趣,也让学生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概念的形成也得到了巩固,。
5.本节课不足之处:
(1)提问和引导的艺术还得进一步加强。观察振动幅度影响音量的实验中,学生很难把观察的目标指向振动的幅度,最后没办法我只能提示学生去注意观察振动幅度,教学才得意正常进行。
(2)评价语言空泛,态度不明朗,缺乏针对、指导性。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3)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老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所以,我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