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奠基篇
(1949~1966)
教育方针:“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一、建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兴办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在识字班识字
识字证书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措施:“两种教育制度 ” “两种劳动制度”
一、建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兴办
一、建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兴办
新中国第一个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947年的1.1倍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6.9倍
小学 1681000所 1949年的4.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挫折篇
(1966~1976)
红卫兵大串联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二、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
·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二、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
·
·
“教育革命”
教学体制
“开门办学”;学制被缩短
领导体制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高等学校招生体制
“七二一工人大学”;工农兵学员入学
二、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
同时期的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
·
材料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 173 682 1969 554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篇
(1977~今)
原因:
恢复高考
1977年 高考准考证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原因:
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指导方针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95年提出)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原因: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角度)
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角度)
3. 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化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提出背景:
意义:
国际:
1.经济全球化
2.第三次科技革命
国内: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改革开放
3.吸取文革时期的经验教训
·
依法治教: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原因:
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既是原因也是表现)
材料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 —邓小平《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材料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思考: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探究
思考:新时期,我国应如何发展人民教育事业?
(从国家、学校、个人的角度)
国家: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探究
个人:努力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实现终身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2.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