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
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二氧化
碳排出体外。
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
4、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3、培养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知道“为什
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保鲜袋若干;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火柴若干;秒表、课件等。
2、学生材料:保鲜袋每人1个等。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活动:用深呼吸来调整紧张情绪或者调整疲劳情绪。
提问:同学们,这是一节比赛课,后面坐着六个评委,他们锐利的目光时刻地关注你们和我的一举一动,你们紧张吗?
要求:那咱们来做几次深呼吸,调整一下吧!请跟着我来做,呼—— 吸——
提问:什么是呼吸?
师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呼吸器官的认识。
课件播放并陈述:呼吸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活动,一次呼吸包括呼和吸两个步骤。空气从鼻腔或口腔进入,进过咽喉部的气管,到达支气管,在到达肺部,这是吸的过程;人体排出的气体从肺部通过支气管到达气管,再向上通过口腔和鼻腔排出来,这是呼的过程。
交流:现在大家状态好多了吧?刚才我们做的是深呼吸,是我们刻意控制的呼吸活动。现在我们回归到自然状态,不去可以控制,平静下来,你能感受到自己在呼吸吗?你留意过自己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吗?
2、活动:测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交流:我们来测量一下自己平静的时候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吧?
课件呈现:一分钟计时器。
实验:测量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记录数据。
3、活动:测量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交流:刚才我们测量的是自己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如果我们做过运动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呢?猜一猜!(板书课题)
课件呈现:一分钟计时器。
实验:测量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记录数据。
质疑:通过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交流。
质疑:为什么运动后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讨论交流。
陈述:要想研究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为什么会增加,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感受一下如何?
4、活动:呼吸袋子里面的空气。
实验:我们用塑料袋蒙住口鼻,只呼吸袋子里面的空气。
交流:因为袋子里面大部分是我们呼出的气体,所以我们每次吸入的实际上是上一次呼出的气体。同学们,呼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袋子里面我们呼出的气体跟室内空气有什么不一样吗?
演示实验:用点燃的火柴分别放进装有两种气体的杯子。
交流:我们呼出的气体,火柴一放进去,就熄灭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课件演示: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的成分对比表。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陈述:我们通过数据的观察,发现吸入的气体含氧气多,含二氧化碳少;而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比例增加了,含氧气比例减少了。说明,我们通过呼吸摄取氧气,排放二氧化碳。
提问:这样的话,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运动之后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增加了呢?谁来推理一下。
陈述:因为运动的时候,我们每分钟需要的氧气增加了,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增加了,所以呼吸的次数就增加了。
5、认识肺活量
课件播放:李老师照片 菲尔普斯照片
交流:我和他为什么出现在这节课里呢?因为我想让同学们感受一组数据。
课件播放:李老师平静状态每分钟呼吸的次数17次,菲尔普斯每分钟呼吸次数13次。
提问:身高175厘米,体重65公斤的李老师每分钟需要氧气的量应该远远小于身高203厘米体重81公斤的菲尔普斯,为什么李老师的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大于菲尔普斯呢?
交流汇报。
陈述:我们把一次尽力连续呼出的气体的总量叫做肺活量,菲尔普斯是个运动员,他的肺活量远远大于李老师。(课件呈现两人肺活量数据)这就是说,经常运动的人,他呼吸的效率要高于普通人。知道这一点,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多运动,多锻炼!
陈述:其实,刚才我们做了剧烈运动之后,除了我们呼吸的次数增加了,我们心跳次数也增加了,你们发现没有?对,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为什么运动之后心跳也会加快?下课!
(四)板书设计
运动起来会怎样
吸入更多的氧气
运动后 呼吸加快
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