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热和散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质在升温时会吸收热量,在降温时会放出热量,这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给不同的物质相同的热量,它们升温的速度一样吗?停止加热后,它们降温的速度又会怎样?颜色不同的同种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又怎样呢?本课就将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第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第三,吸热和散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性强,对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但由于学生还有许多对科学课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还需教师多加引导。
学习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评价任务
1.通过对比水和油、纸板和金属片两组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认识物体的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影响。
教学准备
相同重量的油和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相同大小的纸盒(两只)、相同大小的金属片和纸板,同样大小、分别套有黑纸罩的杯子和白纸罩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提出预测。
3.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4.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5.学生实验。
6.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7.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8.按上述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9.讨论: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10.归纳: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二、研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学生汇报数据。
5.师生共同总结: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讨论生活中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么做的?
2.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3.交流。教师给予适当引导。
4.制作。
5.检测保温性能并进行评比。
6.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教学反思
本课侧重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生活经验和自身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目的是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课题,体现“来源生活、服务生活”的思想。
对实验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材料,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真真切切的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到深色物体的吸热本领比浅色物体大。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在实验前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分工、时间等,这样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也对维持课堂秩序有很大的帮助。总之科学课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做某个实验来得出某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