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5 溶解的快与慢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5 溶解的快与慢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4 22: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溶解的快与慢》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四年级科学
教材版本
教科版
章节
第二单元第五节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搅拌、加热、压碎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亲历搅拌、加热、压碎的探究过程,掌握加快物质溶解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控制单个变量的实验中体验公平实验,获得实证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公平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
学情分析
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物质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搅拌、加热、压碎等方法,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加热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巩固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可以再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演示法:利用同屏技术演示搅拌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实验;
实验法:利用电子白板模拟操作加热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实验;
讲授法:利用交互电视对学生方案进行批注讲解;
自主探究法: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小组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出科学问题:
1、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在生活中,有的时候还需要加快物质的溶解
3、引出科学问题:哪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4、揭示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一、引导学生认识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教师演示实验
3、预想的证据
4、归纳结论:搅拌可以加快物质溶解
二、引领学生验证加热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1、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实验,收集证据
3、学生交流汇报
4、归纳结论:加热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三、任务驱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
1、明确研究的任务
2、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验证并获得证据。
5、得出结论:搅拌、加热、压碎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6、反思与迁移
四、总结与应用
1、搅拌、加热、压碎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2、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
一、复习导入引申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加快物质的溶解,大家用什么方法加快物质溶解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做好了情绪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提到搅拌的方法是在前几课经常用到的,我通过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对比实验的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上也为这方面的知识设计了一些铺垫与问题,希望引导学生对这个新的实验方法有一个较好地认识。在此我还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同屏演示让全体同学都能清楚的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很注重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也可以为学生的实验操作起到指导作用,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搅拌的对比实验中,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课件中的模拟实验,由教师“扶着”设计加热是否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对比实验,这样由引到扶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在课前谈话时,我还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对比实验: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当我问到怎么知道加热能使溶解更快呢?学生马上意识到用两个烧杯来做实验,必须有几个条件是相同的,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从而建立了“对比”的概念,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认识被强化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意识很强烈,但对于用比较的方法去证明想法仍有些吃力。
在验证压碎也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实验中,我采用“放”的办法,让学生基于前面的学习自主思考,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自己去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再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利用课件的现场批注功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改善实验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有了较好地掌握,并能较好地设计对比实验的实验步骤。在课件中我还添加了拍照的功能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对实验现象具体描述,提高学生的证据收集意识。课堂教学证明效果显著。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堂的结束不应成为问题的终点,而应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在学生综合运用加快溶解的方法完成游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你还知道加快物质溶解还有哪些方法?这样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延伸到了课外,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